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浅析专业演员素养
○ 咸阳市人民剧团 刘海燕
  秦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咱西北人的精神食粮,深受喜爱和热宠。作为一名地级市院团的专业演员,就应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为秦腔发展做出努力。通过本人多年的舞台生涯和从艺实践,现就一个专业团队的专业演员的素养问题谈点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与同仁商榷共勉。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文化自信,不遗余力服务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习近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深明白我们文艺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文化水准提高,人们对文化作品质量的要求更高了,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担当历史重任,肩负神圣使命,更好地服务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二、苦练基本功,充电蓄水,厚积薄发演好戏
  从艺几十年,不敢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的戏曲人物,但客观地论,也饰演了许多类角色。如:《黑叮本》中的李艳妃;《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双官诰》中的王春娥;《哑女告状》中的掌上珠;特别是《秦楼案》中的姬君等。虽然不尽出色,但也不失专业水准。本人认为,一个专业演员必须具备反应灵敏的头脑,扎实的基本功,精巧的演技,表演中要有忘我的意识和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尤其在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观众对舞台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对演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文化和艺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舞台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戏路通,全靠少年功”。
  三、传承守正,发扬传统,坚守保鲜生命力
  秦腔作为戏剧,要有剧情及故事情节进展,有头有尾有高潮。不仅要唱,而且还有念、做、打。而这一切,又都有程式。如果秦腔取消了唱、念、做、打,取消了手、眼、身、法、步,取消了程式,特别是取消了剧情,没有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只剩下唱腔,它就成了情歌了,最多不过是个情歌表演唱。
  当前秦腔界有一种倾向是:淡化剧情,淡化表演,淡化演员的其他素质,而只注重唱功,热衷于几口能叫彩的唱段或片段的几手绝活(含杂技,杂耍),这不成了地摊文化?这样的倾向发展下去,秦腔前景不能不令人担忧。由此,联想到要提高演员的素质,尤其是匡正“艺德”,其实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只要从常识做起,传承守正,发扬传统,就有法可依了。
  比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演艺界的常识,大凡成名的老艺人和有志于艺术的新秀,对此话体味尤深,艺术生涯伴着天天练功。一些只想出名赚快钱,靠炒作得来的“名角”,虽然台上一时“光亮”,台下缺乏良心良能,只能从“高台”流入低级趣味。
  再比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演艺界流派纷呈,讲究传承。拜师学艺天经地义,名老艺人在弟子身上延续艺术生命,弟子得道以老师声望扶持而成名家。这既是常识,也是传统。然而,如今浮躁,演艺界尤盛,石缰利索纠缠得一些人忘了常识,使拜师变味。
  演戏是给别人看的,这是职业使然,观众对演员有一种欣赏、品味、评判的深度要求和权利,演员只有用情感心灵去表达,把自己做人的真实体验渗透其中,才能走进观众心里。事实反复说明,不以做人为基础的虚浮表演,总有点像掺沙子的大米、加增白剂的面粉和注水鸡肉一样,让消费者有倒胃口之感。
  四、塑造好角色,挖掘人物内涵,用心体验演绎
  秦腔《哑女告状》,是原咸阳大众剧团的看家戏。其中,“赴京告状”是该剧中的重头戏,剧中掌上珠、呆大两角色由一人扮演,即演员的头脸和上身扮成小旦掌上珠,而腿脚下半身要扮成假头脸、假上身的痴癫呆大。这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差异很大,特定的人物特征要求演员脚步行呆步,身做女儿情,巧妙地展现两个人物内在的统一和外在的极大差异(婀娜的少女姿态和呆头呆脑的步履)。要协调统一,在看似两人实为一身的唱做之中,为观众塑造一个悲凄交融的美好形象,也就是戏剧表演所主张的“内在外化,充分表现”。这是有看点的戏,点睛之笔,观众对此非常期待。我在排演该剧时,经多次磨炼,取长补短,苦心追求,形象与神似,做到“动于表,行于外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把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气质转化为具体而鲜明的舞台形象,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把握性格、演戏演人的艺术效果。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饰演《秦楼案》中的姬君一角。秦楼案是咸阳人民剧团的代表作。秦朝中叶,肤黄享之子肤敞在公孙贾之子公孙彪的勾引下,在秦楼酒馆执弓射死孟龙,肤黄享戴罪抗旨面君,大义灭亲,毅然斩了爱子肤敞,维护了大秦新法的尊严。其中有一场感人至深的场景,年幼无知的肤敞行刑之前,与其母姬君生死离别,催人泪下。我在剧中扮演姬君之角,演前我认真细致地翻阅了剧本,精心琢磨了剧情,反复推敲了姬君痛失爱子的心理状态,用心去体验情感及唱词。由于剧情感人,加之肤敞饰者的默契合作,我扮演的姬君以泪洗面,以情感人,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及同仁的认可!
  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以求索者的执着,熔铸戏剧精魂,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专业演员,开垦秦腔艺术新的处女地,愿与同仁共同耕耘播种,让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结伴而行、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