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0日
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青春版碗碗腔《红色娘子军》艺术修订部分的导演工作梳理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史挺
  凝练艺术形象——这是革命者成长蜕变的巨幅生命群雕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脍炙人口,其艺术创作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再次创排青春版碗碗腔《红色娘子军》则力求为我们呈现一组革命者成长蜕变的巨幅群塑像。这为整部复排的碗碗腔《红色娘子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视角与创作突破口。其印象部分便来自文本中人物体现出的“戏剧造型感”。例如“冲出虎口”中清华挣脱束缚冲出水牢,老四穷凶极恶阻挡同时被郑阿婆、小娥紧抱其大腿;再如“常青指路”中洪常青遭遇昏倒的吴清华与小庞共同扶起,为清华擦拭伤口;“诉苦参军”中吴清华向红云乡群众痛说悲惨遭遇;“里应外合”中吴清华犯错误被连长没收战斗武器;“教育成长”中党代表、连长对吴清华的悉心开导;“山口阻击”中清华临危受命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洪常青击退多次反扑,不顾自身勇救战友;“战斗前进”中洪常青怒斥南霸天的威胁利诱,毅然英勇赴义,坚持革命理想等等。
  在各个场次中寻找到的“造型感”成为戏剧火种,同时也体现在艺术处理的各个场次中,为整部剧的艺术风格、艺术处理、创作要求、情感意蕴等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塑造“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全剧主题思想
  整部作品着重强调革命理想对个体成长的引领作用,青春版碗碗腔《红色娘子军》全剧都在围绕“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个主题思想而进行艺术创作。这个主题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是随着排练逐步推进,导演在思考人物行动,研究人物内心活动,安排人物调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并延展至全剧,最终成为全剧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其内核来源于第五场“教育成长”中连长开导吴清华的一句唱词:“要思考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为谁杀敌人。”经过细致研究后决定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凝练为第五场的人物情感转变动机,延伸至全剧核心思想。连长的心声既是开导处于思想困顿中的吴清华,也同时感染了创作者们,表达出了全体革命者的心声,体现了革命者纯真朴实的革命动机。通过凝练主题思想,确立脚踏实地为受压迫中国人民开展英勇斗争的共产党员形象、革命军队形象,做到接通当下、启迪今人的作用。
  继承发扬,探索“碗碗腔”音乐在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红色娘子军》以碗碗腔剧种作为艺术创作载体,根据实际情况,乐队的编制采取了民乐队与铜管组搭配组合,全剧音乐根据乐队编制的不同重新进行编配,根据剧情的调整新创作部分也进行了重新创作,以小投入获得最佳的音乐呈现效果,在特殊音乐部分辅以电子合成器,增强碗碗腔音乐表现力。打击乐在保持碗碗腔特色打击乐节奏型以外,特殊部分进行了混合打击乐节奏型,在乐器的使用上保持了碗碗腔传统以外,加入了定音鼓、响板、风铃、马锣等特色打击乐器,这是音乐配置的一次新的尝试,不同的乐队编制将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
  重新编配的部分有“开幕曲”“女兵操练”“红军大刀舞”等。在第六场“山口阻击”中,角色小娥与敌人英勇搏斗不幸牺牲这个部分,重新创作了《万泉河水》变奏曲,小娥这名战士来自人民,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以碗碗腔《万泉河水》音乐形象,烘托了革命军队来自人民、充满革命精神的崇高人物形象。在结尾的谢幕音乐中我们强调了碗碗腔传统音乐的气氛渲染,以碗碗腔曲牌连奏,展示碗碗腔传统音乐,引导观众审美情趣。现代题材作品以传统音乐收尾,能使观众从剧情中迅速跃出,在碗碗腔特色音乐、特色打击乐马锣声中结束演出,做到音乐形式守正创新、接通当下。
  强化《红色娘子军》小角色在革命样板戏中的艺术地位与形象
  青春版碗碗腔《红色娘子军》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英勇无畏、信念坚定的主要角色,也巧妙地强化了小角色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小角色虽然戏分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和行动对于推动剧情发展、丰富艺术内涵、深化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故事情节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通过他们的视角与行动,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例如:凶狠歹毒的老四,狡诈阴险的党棍、土匪头子,利令智昏的土豪、地主。再如:机智勇敢的小庞、果敢坚毅的小娥、体贴备至的老班长等。他们丰富了故事内涵,代表了社会各个阶层,形象各异,他们的表演使得故事更加曲折百转。普通战士和革命群众虽然戏分不重,但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牺牲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总结与反思
  经过半年的排练,五年的实践演出,业内专家、学者、观众对于青春版碗碗腔《红色娘子军》赞誉多于批评,首先得益于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准备,同时也有以老艺术家为指导的传帮带集体,更有创作者们无私奉献的艺术热情,我想这是这部剧目能传得开、演得好、留得住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作为戏曲艺术作品要有常演常新、越演越好的艺术追求,好的艺术经验是前辈艺术家为后辈沉淀下来的。
  几个有待提高的部分需要进行反思与提升。在制作品质把控上还需精益求精,这来源于多个方面。舞美、灯光、服装、造型、道具等等由于经费的限制,距离精品剧目还有一段距离,在以后的演出中应该逐步完善。演员的表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个别人物在表演中还存在角色概念化,人物情感细节体现不明显,理解人物刻画人物还不充分,技术技巧配合不稳定,这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演出中继续磨炼,促成与各演出部门精密配合,完美呈现。乐队演奏部分还存在脱节,音乐情感阐释稍显稚嫩,存在着节奏不稳,个别演奏部分情感表达不准确等。
  这些艺术修订部分虽然已经得到了一些肯定,但还需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继续磨合,继续经受时间的检验、舞台的历练。戏曲艺术守正创新从来都是互补浸润而细语无声,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坚守戏曲传承,继承前辈艺术家总结的宝贵经验,以革命理想为指引、打造艺术精品为目标,为新时代戏曲艺术繁荣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