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
浅论戏曲音乐的渐变性 ——兼论秦腔音乐的创变发展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闫岩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历经数百年发展与传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吸引着广大观众。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戏曲音乐是一种渐变艺术,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音乐的音腔模式,守正方能创新。
  戏曲音乐之美,美就美在虽是同一曲调,若只在某些旋律、节奏或声韵上进行微小变动,就能表现出迥异的人物个性与情感。“许多优秀艺人的创作经验表明,他们的成功创作,自觉与不自觉的都有着一定的原则思想作指导。……也就是说,在戏曲音乐的创作中,实际存在着传统的创作原则。”
  程砚秋在《创作经验随谈》一文中把他进行创腔活动的原则归纳为如下四条:1、符合剧情;2、了解字音;3、吸收运用要适当;4、支配得当(指一段或一剧唱腔的布局)。这四条原则,可以说是他丰富的创腔经验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许多优秀艺人创作经验的反映”(《民族音乐概论》第21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前辈艺术家的经验是可贵的。这些经验揭开了戏曲音乐发展的奥秘,同时也为其专业化创作夯实理论基础。从中我们寻找到一条至关重要的创作原则——即“遵循戏曲艺术发展的渐变规律,坚持戏曲音乐创作的渐变原则”。
  中国戏曲音乐的渐变,区别于欧洲传统音乐的突变。板腔体戏曲音乐在板式演变中,本身就遵循渐变性规律,具体表现为音乐偏重采用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强调统一,其内涵就是保持风格、韵味、情调、结构、曲体的统一。旋律的渐变规律,体现了汉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欣赏者始终乐于接受一种既非常熟悉、又有一定陌生感的音乐。因此,突变性的音乐会发生审美关系的紊乱(情趣的阻碍),而渐变性音乐始终可以保持自然、柔和的美感。这就形成了一种审美现象,即戏曲观众进剧场,就是要欣赏自己熟悉的音乐;反之,大量陌生音乐的出现,观众会觉得“倒胃口”。
  戏曲艺术最讲究中和之美。究其原因,戏曲艺术发展的诸多因素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从审美角度讲,它和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整个形成过程受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即深受以儒家学派为代表、以道家学派作为对立补充的理性主义美学的影响。理性主义美学提倡“中和”,追求中和之美,乃是我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标准。
  秦腔是我国梆子声腔的鼻祖,对于清代以后板腔变化体剧种影响颇大。“西秦腔(今陕西秦腔)自产生时起,就以基本曲调为骨架,运用节拍、节奏、旋法、伴奏形式、唱法、调式、表现手法上的等等变化,衍变派生为各种板式。这对表现感情、宣泄剧情均带来极大的容量,它使基本曲调的可塑性、可容性、可变性均达到了新的境地,有着一杆正立、枝叶扶疏的气势,并有发展不同流派的潜力”(周大风《戏曲音乐的脉络初探》,《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作为板腔变化体,秦腔音乐处处体现出一种渐变的规律。譬如,我们可以由秦腔语音产生的基本旋型——派生旋型——音腔的构成(逻辑音与逻辑乐型) —— 旋律的构成,以及“曲线式”的特点中,认识到旋律横向发展变化的原则。秦腔传统音乐在调式上没有基于乐思发展的转调,但旋律在“以清角为宫”“以微降变宫”“以变宫为角”等发展的自然过渡上,却体现出了一种色彩渐变的支配作用。
  秦腔音乐的渐变原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提倡中和”的理论在实际音乐中的体现。运用渐变原则,可以理性控制音乐各要素内部层次的逐渐变化,求得谐和、统一、含蓄、内敛的效果。渐变原则不仅要求变化有序,而且要求自然柔和,这又是道家学派崇拜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美学思想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秦腔音乐的渐变原则也正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物”(李莉莎《汉族传统音乐中的渐变结构原则》,《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秦腔渐变的统一性体现了音乐是单主题变奏这一原则。它具有易解性,即“易于群众听辨、记忆、传唱,适于艺人的即兴创作和鉴赏”(安禄兴《论我国戏曲音乐两大体制》,《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渐变原则使我们认识到它的创造发展应保持渐变性,倘若违背这一原则,就可能导致戏曲音乐走向非科学的境地。
  那么,在戏曲音乐渐变的原则下,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使其既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广大观众(听众)新的审美意识?笔者认为,当我们从理论上能深刻认识到,戏曲音乐的旋律具个性化及稳固内在规律之时,我们就要认定科学的戏曲音乐创作方法,即权威专家们提出的“旧曲变用”。“旧曲”保证了戏曲音乐的音阶调式、音调结构、旋型、腔型的稳定性,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变用”即按照剧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等创作更为贴切的音乐。
  “旧曲变用”,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掌握剧种特色的不变,也就是它可以保证音腔模式的大量存在。戏曲音乐的音腔模式对剧种音乐及其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音腔模式使得戏曲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音腔模式具备了剧种的音乐特色。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会根据新的需要而对音腔模式进行微妙的、细小的变化,使得戏曲音乐既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同时又有微妙的变化,意即它的“渐变”方法不会突然改变观众传统的审美习惯。
  “旧曲变用”的创作方法非常利于戏曲音乐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以秦腔为例,秦腔音乐在形式美和内容美方面早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秦腔音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内容美则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秦腔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广大艺人通过对形式之美的追求与雕琢,更好地表达了内容之美,使观众在欣赏戏曲音乐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到古老传统艺术的魅力,又能够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我以为,目前对于秦腔音乐的创作发展来说,“守正”极其重要。秦腔传统音乐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不断完善的经典艺术,其共性中透出各个优秀演员、琴师、鼓师的个性。“传统”秦腔音乐是约定俗成的、规范的,已被数代广大观众和社会认可的宝贵艺术。
  “守正”与“创新”代表了秦腔艺术“传统”与“现代”的两大创作特征,也体现了当下观众对秦腔音乐的理解和审美取舍。如果秦腔音乐创作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体现着时代精神和自我的生命状态,我认为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但每一次新的旋律不能输入过多。我以为,对于秦腔来说,一本戏百分之九十五的韵味应该是传统音乐。
  秦腔音乐的程式化决定了它是一种渐变艺术,其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音乐的音腔模式。这种特殊性赋予了秦腔音乐独特的美学特点,即韵味独特、情感真挚,形式美与内容美构成了完美的统一。秦腔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应符合大众审美观念,使传统文化在认同、情感共鸣和艺术享受等方面与大众再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特别是秦腔作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秦腔音乐的重要价值;同时,要共同加强对秦腔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