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
文旅融合背景下宝鸡非遗保护传承路径研究
○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秦蓉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秦两代长期经略的京畿之地,人文荟萃,土地肥沃,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被誉为“炎帝故里”,更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截至2024年1月,宝鸡市有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宝鸡民间社火等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西府曲子、岐山转鼓、炎帝传说等67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酒海制作技艺、千阳丁方、陈仓皮影制作技艺等143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人。非遗项目涉及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民俗,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提升非遗场馆设施建设推动非遗传承新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传家宝,承载着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场馆作为传承、展示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不仅用于保存非遗文化实物资料,并通过传承、培训、互动、展演等活动,担负起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宝鸡建成市县(区)非遗陈列馆13个,民间非遗博物馆11个,每年接待群众50余万人。通过“探寻文化记忆 传承指尖非遗”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视频,在非遗馆详细了解非遗项目,并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非遗项目制作技艺,近距离感受宝鸡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的工匠精神,从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向师生普及非遗知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活动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讲解、教授,引导学生亲手制作民间剪纸、泥塑,亲身体验民间锣鼓、民间曲艺等非遗项目,让学生在非遗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爱好。
  发挥非遗优势作用传递精神价值内核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构建和谐共融的社会秩序的作用。通过提炼和阐述炎帝传说、燕伋传说等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非遗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连接。如以民间文学《燕伋传说》为素材,创作编排秦腔历史剧《望鲁台》,再现燕伋尊崇师道、设坛讲学,将儒家文化带入秦地的历史故事,发挥非遗在塑造地方公共精神的重要作用。将非遗与廉政文化相结合,组织举办“非遗里的清廉”优秀剪纸作品展,将廉洁文化元素与剪纸艺术巧妙融合,通过主题鲜明、构思精巧、手法细腻的剪纸作品,倡导崇廉尚洁时代新风,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凤翔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其子为人物原型创排非遗主题戏剧小品《妈妈的邀请函》,讲述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赓续不断的“守艺”故事;以中共二十大代表、“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先进事迹为素材融入西府曲子的音乐元素,创作编排曲艺《新猪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培育相结合,守护文化根脉,传递精神价值内核。
  传承延续文化根脉有效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通过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积极挖掘非遗传承人,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持续强化非遗活态传承,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项目传承,让非遗传承队伍焕发生机。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才培训和非遗技艺培训,培训一批非遗传承骨干、乡村工匠等,为非遗传承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传承人培训的辐射作用,带动当地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当地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西秦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依托非遗工坊带动周边低收入家庭和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工艺品制作,让非遗工坊集合当地群众在参与培训和生产的过程中,辐射带动本镇及周边从业人员致富增收。凤翔泥塑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收,兴文化、树新风、抓产业、促振兴,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搭建消费交互平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推动文旅融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拓展非遗实践方式,把传统工艺产品纳入全市县域旅游产品体系,将传统手工技艺嵌入乡村旅游、研学游的产业链,设计推出周秦文化寻根游、西府乡村民俗游等传统技艺体验线路。在城市商业体中心,规划建设新型非遗工坊,打造传统工艺文旅商体融合新模式。通过以文塑旅把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硬性创建指标,建成24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有效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凤翔泥塑村在建成集泥塑生产、收藏、演示、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民俗艺博园和“传承人之家”的基础上,建立非遗研学基地、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民俗节庆等宣传展示展演活动为契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成果宣传。通过举办“非遗大集”“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集中推出非遗手工艺、非遗演艺、非遗美食等地方特色的非遗品牌,把非遗资源转化成可供欣赏、体验、消费的文化服务或产品,让非遗赋美人民幸福生活。
  丰富拓展传播渠道打造城市文化IP
  非遗凝聚着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和品格,是文化名片,也是“金字招牌”。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创新并丰富传播手段,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强化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意识,用新媒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凤翔木版年画、岐山剪纸、陇县花灯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集中展示传播,将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以文字、图片和影像的方式与全社会共享。依托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微博等,广泛推介非遗项目,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到表现技巧、独有工艺流程、精湛艺术风格的非遗项目进行提炼加工,用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结合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通过新媒体向社会推送,让广大人民群众相约云端,把赶年集、做花灯、贴窗花、游社火等精彩的非遗年俗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扩大了民俗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年来,宝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携凤翔泥塑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西府曲子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荣登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宝鸡青铜器非遗产品走进尼日利亚驻华使馆;社火脸谱精彩亮相中国——中亚峰会;宝鸡民间社火赴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提升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美誉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拓展非遗实践方式,激发非遗传承活力,以非遗品牌、精品力作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