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由于分布广泛,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等的影响,故而形成了东、西、南、北四路不同风格的腔调。
子长道情,作为南路道情的一个分支,是特定地域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因其继承传统老调,曲调丰富、音韵独特,善于表现大众的内心所感,故被民间艺人称为最正宗的陕北道情。其发展以1942年为界,可分为新、旧两个历史时期。
旧道情时期
关于道情的起源,普遍说法是源于唐代。在唐代,国家以道教为国教。为吸引信徒,道士们在道院内诵唱道经故事并逐渐将其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新,演变成了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从此,一种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演唱曲艺——道情,随着道教的兴起而产生。
至宋元时期,民间游艺场所“瓦舍”“勾栏”的设置,给予道情发展的动力。此时的道情由坐班清唱发展成为广场演出,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皮影戏,成为了一种既有人物呈现又有故事情节的对唱表演。且其已出现向“道情剧”“道情叙事体”转移的趋向,作为戏曲剧种已见雏型。现今的子长道情中保留了大量宋词或元曲的古曲牌,如《山坡羊》《耍孩调》等,说明子长道情很可能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
到清代,道教渐趋低潮。但仍有文人学士循旧调创新曲,使道情逐渐脱离宗教局限走向世俗情态。以“跌落金钱”“罩罗袍”等为主要唱段,又吸收、兼融了其他戏曲的鼓板、腔调,逐步成为成熟的戏曲。至乾隆年间被正式搬上了戏曲舞台。
子长道情从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随道教的传续而壮大,且兼收并蓄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不断发展,终于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
新道情时期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对道情进行挖掘、创新,使其无论从曲调还是唱词上,都更加丰富多样。如,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整理、加工,创作出了深受群众喜爱且流传至今的《翻身道情》,该剧以“新道情”的形式歌颂了贫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翻身解放做主人的快乐。
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子长道情也开始改变:一方面,创新了金丝圪了调、冒凉调等新唱腔,形成倒勾调、上头曲等新腔调。通过新调和老调的渗透融合、调腔和板腔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子长道情的音乐和唱腔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挖掘本地乡土风情,创作出大量民间生活小戏,或诙谐幽默,或悲苦缠绵,在“谐谑音闹”中演绎俗情苦乐。
到1997年,笔者任职的子长县人民剧团以宣传国家政策为抓手,通过对道情表演形式的整理、秦腔表演程式的融合,创作出第一部宣传国家计生政策的道情戏《祸起萧墙》。自此,县剧团不断探索,将道情与陕北民歌、说书等艺术相结合,推出了一批陕北特色浓郁、紧跟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如民歌道情《情系山乡》,说书道情《解疙瘩》,道情舞蹈剧《请妈妈》等。通过这种与其他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使子长道情总能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既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又使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2016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县剧团根据史料和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道情戏《安定出了个谢青天》。此剧既使得民族英雄谢子长的革命事迹广为流传,更使得红色革命精神得到传承与弘扬。
通过对子长道情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连续性。这种特性既体现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也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子长道情的研究与传承工作,不断发展、持续创新,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