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川 《千树万树梨花开》 纸本设色 136cm×68cm 1997年
乔玉川 《老子》 纸本设色 200cm×100cm 2020年
乔玉川 《寒林雪晴》 纸本设色 97cm×60cm 2023年
乔玉川 《春酣》 纸本设色 97cm×60cm 2021年
乔玉川 《喀什街景》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98年
乔玉川 《花间吟诗字句香》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98年
乔玉川 《陆游诗意》 纸本设色 180cm×90cm 1998年
乔玉川 《云横秦岭家何在》 纸本设色 180cm×90cm 1993年
乔玉川 《凝寒》 纸本设色 90cm×90cm 1996年 屈健(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长安精神的优秀艺术家之一,乔玉川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人物画创作,兼收并蓄,不舍中西,是“徐蒋体系”与长安精神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一。具备了创作题材丰富、笔墨语言多变、表现形式多样的特质,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风格,体现了他对生活、艺术、人生的深沉体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郭线庐(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乔玉川老师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是用自己充满情感的审美角度去观察、感悟我们所处的时代,因此画面中传达的内涵、表现的意义也都是真挚的、感人的。作为老一辈艺术家,他对艺术探索的执着追求为我们从事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从业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艺术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20世纪艺术史具有一个不断发掘所谓“边缘”艺术家的态势。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现了黄秋园、刘知白,弥补了中国艺术史上非主流体系之外的艺术家的缺失,这实际上对中国笔墨体系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对于乔玉川先生,我们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史里还缺失了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缺少一类人,即纯粹的艺术家,他们不求闻达,不求功利,将艺术当成自我的修行。对乔玉川先生的发现,就是对一个纯艺术家的发现。
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乔玉川先生的画给我们强烈的艺术感受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他是学术研究的画家,从他的绘画当中体现出他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的思考和探索。他的作品在当代展厅呈现当中也有很强的视觉感。再次,他的色彩用得非常有时代感,墨彩结合,尤其画女性的时候,色彩表现使女性人物画非常有时代美。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看乔玉川先生的画,能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他的画作中,无论是古人、现代人物、老人还是年轻女性,我认为都画得非常精彩,整体散发出一种非常平和的审美形态。在当下的众多展览中,我们或许能感受到有观念、有思想,但往往是冷冰冰的,而此次展览透出了一种生活的温度,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一种强烈的热爱、对艺术的一种极度的热爱。他的绘画对当前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乔玉川先生的绘画“出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出位。在老者和少女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中进行笔墨的统一,并呈现出独特的感染力,由此反映了他秉持思考,不单局限于艺术本体。二是身份出位。他没有把自己当成职业画家,不只是研究画的技法,而是当做一门学问来做。三是意象气格出位。西洋画和中国画意向气格不同,两者结合起来走向现代就一定要有气格和意向上的出位思考,他在这上面作出了探索。
巨石(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对乔玉川先生的艺术创作有三个印象。第一,他的暗面处理语言非常丰富,在对人物形象的勾勒以及对水墨印渗的探索方面,都体现出了创新性,没有追随某个人某个画派的表现。第二,画面的艺术元素没有刻意地用单一的水墨来塑造完成完整的形象,而是在水墨的墨分五色的深化细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三,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完全进入了自己修行的绘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