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7日
气象苍润 ——关于章长青艺术形态的浅析
○ 张渝
章长青 《终南问道》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17年


  陕南一地,北靠秦岭,南依巴蜀。往北,气象苍茫;往南,润物无声。如此左右逢源的同时,陕南画家也在南北画派之间面临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如何走?向哪个方向走?
  作为陕南本土画家,章长青在南北夹缝中奋斗了三十年。他不仅北上长安、京城,而且南下苏杭、岭南,苦苦探寻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努力下,我看到了一种不同于长安的苍茫,也不同于成都的秀润,却和“苍茫”与“秀润”这两种风格均有关联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我把这种艺术风格称之为“苍润”。关于“苍润”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论述出自如下两处:
  1.明代方孝孺在《中山草堂记》中的一句话:“台城,中有小山特立,圆秀苍润,远望之如人之弁冠。”
  2.清代侯方域在《倪云林十万图记》中所言:“此盖借意成之,而墨法在有无之间,居然苍润。”
  当我们的视角从明清人士对于“苍润”的艺术风格论述来到广阔的明清绘画史中,就会发现“苍润”的艺术风格虽然被方孝孺和侯方域这样重量级的名人所论述,却并未对明清以及此后的绘画史造成影响。也就是说,作为“苍润”的艺术风格,还没有被更多的艺术家重视。当然,“苍润”的艺术风格也没有被理论家们纳入视野。在这种双重忽视以及南北夹击中,章长青关于“苍润”艺术风格的探索与追求,便具备了一定的突围意义。其实,作为一个艺术家,“突围”只是手段,但不是目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史真正的意义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而且,我们也必须明白,绘画史的书写主要是形态学意义上的书写。徐渭、八大、石涛、黄宾虹、齐白石等,都是各自具备自己形态特色的艺术家,他们也因此在艺术史上作出一定贡献。当我说长青也和这些大艺术家一样,也形成了一定艺术形态的同时,也建议长青不断完善、丰富这种形态。我相信凭着他对艺术的虔诚与投入、勤奋与努力,他的艺术水准一定会更上层楼。
  所有的建设都是工程。当我们从建设工程所必需的资金、技术、材料等方面,来考量长青的努力时,可以看到,长青要走的路前面一定是宽广的。现在,他需要精研的是笔墨以及材料的技术含量以及自己既往的艺术经验。
  我来之前,陕西七位艺术家在秦宝斋有个小展览。从技术上看,几位老先生几乎炉火纯青。即使放在全国意义上考察,这些老先生的作品也是前排就座。但是,有一个细微的差别,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而是境界上的。老先生中经常读书而且能思考的艺术家的作品,在技术之外,还更多地具备了含蓄、沉潜、朴拙的意味。这和纯粹技术意义上的笔墨境界,还是有着不易察觉的差异。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在艺术史上具备形态学意义的艺术家,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内存。一旦自己脑容量的内存被占满,而又不主动扩容,这样的艺术家就很难进步了。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进入艺术史的画家,总是少数。作为大多数进不了艺术史的艺术家,又该如何?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了香客与诗意地栖居这个哲学命题。很多情况下,能作为一个虔诚的香客本身,就是哲学家企求的“诗意栖居”,是审美生存。人之一生,能如此虔诚的同时,还享有自然的神韵,也是幸福。
  必须指出的是,自然的神韵,一直是中国艺术的母题。从谢灵运到陶渊明,再到孟浩然、王维等,“返归自然”,一直是最大的心愿。而从长青的作品中,我看到的也是他和古人一样返归自然的努力与幸福。
  最后,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几句诗,作为结语并赠给长青。
  (作者系陕西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