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3日
时代还需要大写意吗? ——王志平的大写意之辩
○ 马文胜
  在今年中央美院毕业生作品展上,靳尚谊先生“没有大写意作品,中国画要完了吗”的质疑引发了美术界的波澜。著名人物画家、陕西国画院原副院长王志平,就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发言表明“大写意是过去时代的产物,是文人的自我疗愈,大写意中国画已不是主流”的观点,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不少业界人士纷纷表示不同意见。就此,近日笔者采访了王志平。

   问:近日,靳尚谊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上,提出“没有大写意作品,都是工笔,为什么国画系成这样了,中国画要完了吗?”的质疑,再次引起热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志平(以下简称王):似乎没有大写意,中国画就完了,这个事真是荒唐!
  我在15年前发表了一篇谈中国画色觉弱化问题的文章,提出以水墨为主的大写意不应该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引起了争论,现在央美毕业展应验了我的观点。以黑色为审美的大写意在元代是主流绘画,那个年代中国文人眼里没有色彩。中国绘画在唐以前都是色彩斑斓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欣赏和使用习惯,都代表着东方艺术,它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创作者的语言是靠形和色两方面来传达给观众的,在视知觉方面,色彩强于形,色彩可以直接通过视网膜神经系统刺激产生情绪,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大写意强调以墨为彩,墨分五色,色不压墨,把绘画中主要元素之一、人类视知觉中最具感受力的色彩给弱化了,大大削弱了中国画的影响力,尤其是与现代人的审美交流。这样怎么来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美术怎么发展?

   问:什么是大写意?大写意作品就是文人画或者纯水墨吗?
  王:一般说,中国画是意象造型,工笔也是写意,大写意泛指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大写意并不是中国画的主流,也不是全部。最早是王维,但主要形成流派是宋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因为对现实不满,借绘画笔墨游戏,发泄自己的愤懑情绪。这批作品并不美,也不追求美,它完全是主观情绪的。因为是文学家,对图像语言把握不准,所以只能画出大意,再用文字(诗)作解;又因为文学家是以写为主,为区别于画家的小写意,所以称大写意。
  大写意成为主流绘画是在元代,异族侵略,道教文化盛行,所以元代的文人如果服务于政府,就被称为汉奸,不服务又无法生存。他们白天见了蒙族权贵低头哈腰,人家走了,又挺直腰板,心里说老子不服,晚上回家画竹子,宁折不弯才有节,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阿Q。所以自我疗愈是大写意的根本,这些作品以负面情绪为主,不追求视觉美感,只是自我主观情绪的发泄。

  问:目前大写意作品缺乏,那么时代还需要大写意吗?大写意过时了吗?
  王:在美术学院保留大写意,这无可争议,大写意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没有大写意作品这个现象,标志在这个时代,大写意的时代过去了。
  大写意的产生来源于文人画,文人的特点是思想家,对视觉美感不太追求,文人墨客用笔墨游戏自我疗愈。他们内心有着一种高洁不屈的文人风骨,他们淡泊名利,桀骜不驯。大写意对画家的品格要求特别高,现在有骨格的老文人很少了。现在的大画家有几个不是美协主席、副主席,画院院长、副院长,要不就追求利益,自我吹捧、炒作,所以大写意画家就少了,因为时代变了。
  现在是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代,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色,它是色彩斑斓的,美术史会记录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大写意已不代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允许大写意的弱化,可以保留它、继承它,但是不能作为主流,大写意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问:您认为大写意甚至有脱离人民群众之嫌,那您认为大写意该不该提倡?
  王:大写意的正面作用是检讨社会,针砭时弊,讲究的是文人精神;负面作用是让中国画变得不美了、狭隘了,不追求视觉美感,不懂文学的人看不懂,不懂诗的人看不懂,不懂作者心境的也看不懂,让中国画慢慢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美术的初心,成了文人自我欣赏的孤品。当年梁启超、康有为包括鲁迅,都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
  现在有的人大力提倡大写意,是由于利益所致。这种画见效快,不用心,又画不坏,画不准叫大写意,画不好也叫大写意,草草几笔然后投放市场,迅速换取名利,何乐不为之?这是利用大写意之名把中国画艺术变成赢利的天堂,这种“艺术绑架”实在令人作呕。

  问:为什么您说现在的教育培养不出优秀的大写意画家?
  王:大写意作品越来越少是必然的,每个艺术发展都有高峰期和低谷期,中国现代的土壤很难培养出一个大写意画家,因为大写意画家第一要求是文人,是文学家,需要会诗词,要有书法功底;第二画家需要经过巨大的苦难,要对生活有思考,对社会有反思,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通过检讨社会从而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这是大写意的初衷。而目前的美术教育很难完全做到。

  问:您认为中国画在盛世时代该怎样发展?
   王: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国画展开幕式就是闭幕式,开幕式来几百人基本都是画家亲朋好友,第二天就很少有人来看了,没有人喜欢看,不能把思想传达出去。国画会不会因此败落?国画家不能只在行业内自嗨吧?人不喜欢看就说不懂中国画,既然都不喜欢看,那就是中国画本身问题,或者是创作者本人的问题,中国画怎么发展?
  我们画家该学习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别忘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要装古代人,故作多情,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华盛唐以来最繁盛的时代,我们画家应该与时俱进,回归美术的本源,用笔墨来讴歌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的主流审美,为中华民族崛起作点贡献,让中国画重新带动东方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巅。

  附论
  针对以上采访,笔者认为大写意作为中国绘画传统,有着它鲜明的思想精神特征和地位。大写意的文人精神,体现了以道家思想为主线的中国艺术精神,它更需要一些生而知之的,不能刻意求之,它像一株生于悬崖上的灵芝宝物,接受天地精华和灵气,自然生发而忽现。这种精神里体现了文化人高洁的品格、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仁爱的道德情怀,诗书画印等天才表现,流淌着以诗词为魂魄的魅力,含有金石韵味的书法风度,比如徐渭、石涛、八大等先贤都是大写意的圣手,他们的作品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文化国粹。
  正如王志平所言,自我疗愈是大写意的根本,文人画积极的作用就是对人们精神的滋养,比如塑造高洁风骨,淡泊名利,珍惜自然万物和生命的人性美,和谐社会等。宋元人的山水画,还有南宋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等,都具有古老的艺术哲学精神,对社会和历史都有积极的作用。
  如果大写意就是文人画,那么何谓大写意、文人画?陈衡恪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所以大写意画家不是某个院校、某个学科可以培养出来的,大写意需要诗书画印多方面的修养,同时需要思想、才情、品德、学问等极高的修为,美院几年的教学几乎无法涵盖这些东西。
  优秀大写意作品减少,有诸多原因,由于大写意作品极高的门槛,写意中国画作品创作较难。创作优秀的大写意作品,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作者较高的艺术天分,二是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的修养,三是作者本身的社会人生阅历,以及其对世界及人生的哲学性思考。大写意创作的高难度,无异于“艺术界的杂技”,需要道和术,内在与外在的结合,先天的赋能和后天的修炼才能完成。
  所以强调美院大学生,或者从事美术的人都去搞大写意,必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大写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崇尚都去画大写意,但是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引导好大写意的创作,不能使之丢失。
  另外要说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用意象的语言表达,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写意,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灵魂。《道德经》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写意不应该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工笔画也应该有写意性。靳尚谊先生这次说的没有大写意作品,那只是形式上的写意作品,现在没有形式上的写意作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现在的中国画普遍缺乏了写意精神。大写意作品不可强求,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我们应该时刻提倡,这才是我们更应该警醒的。
  (作者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