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8日
我看徐华的中国画
○ 崔振宽
徐华 《春到杨家岭》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2年

徐华 《红云》 纸本设色 34cm×25.5cm 2023年

徐华 《爱心谷》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4年

徐华 《清凉一下》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3年

徐华 《燕飞来》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4年

  徐华是一位很年轻的画家,从小生活在宝鸡,受周文化发祥地的影响,打下了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西安美院求学的大学时代,深受“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浸润,确立了基本的艺术追求。之后,徐华又负笈中国美院深造,得江南温润画风洗涤,画风又有新的面貌。经过几年的沉淀之后,他又重新考回母校西安美院读博士,从学术上又有新的突破。因此,徐华现在的绘画格调兼顾了北派和南派的艺术特征。当我们品读他的山水作品时,会感受到有北方绘画的苍茫之境的同时,又有南方绘画讲求笔墨温润的艺术品质。我认为,这对“长安画派”和北方画家来说是很好的补充。
  徐华在艺术方面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坚定从事中国画的创作与实践。他对艺术很执着,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中国画的创作从未间断。在高校任教中,中国画研习与创作既是教学工作,也是自己的艺术追求。二是坚持自己的喜爱不改变。自己的爱好能成为职业是很幸运的。不管外界有什么样的诱惑,他依然能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从南下中国美术学院求学到就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从讲师到教授,从专著《水墨面对面》《石鲁大写意绘画研究》到华山研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息,而且他的艺术道路走的是一条大道,这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很重要。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值得赞许。
  早年的学院派传统锤炼了他的笔墨,尤其是在十多年前就选择华山为自己山水画的突破口。徐华在研究了前人表现华山的作品特点之际,结合自身的审美和发现,使得笔下的华山水墨淋漓、大气俊秀,这和他对华山的喜爱有直接的关系。
  2018年,我和徐华在华山南峰、东峰写生,看得出他对华山的熟悉。
  我们沿炼丹炉一路南上,途经落雁峰直达金天宫,他带我们来到了庙院后的一片茂林中,他拿小棍在没过膝盖的草丛中拨出一条小径,穿过密林,来到乔松巨桧参天蔽日的“松桧峰”。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可以南望三公山、三凤山,西望孝子峰,东看下棋亭。此峰由一块巨石构成,北高东低,呈阶梯状。脚下摩崖石刻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天下第一险道长空栈道就位于南侧山腰处。东面是高耸入云的古木,下方的草丛中、石缝间生长各类中草药。当年王履华山采药,也应到过此处。这里由于地势险要,少有人知,因此便成为华山秘境宝地。这里我在年轻时也来过,这次到来感觉又不一样了,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个星期的华山写生,徐华一直在我身边,并不时地向我请教。他画画很快,有一套表现华山的语言方法,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或干笔皴擦,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中笔墨与纸的特性。他喜画下棋亭,坐在一处可以画出不同的意境来。写生中他还向我谈及他多年在华山写生的看法。他说华山横空出世、势拔云霄的英姿,有种正大气象,又有生生不息的写意精神。徐华非常喜欢华山,认为是中国山水画的活化石,山水画中的皴法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同时他在创作中总结了诸如“绸带皴”“石瀑皴”等新的皴法,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大概是因为审美的原因,所以他笔下的华山气象正大、挺拔独秀。
  徐华从西安美院毕业后在高校任教,一直潜心钻研绘画与艺术理论。他的第一部理论研究成果花了六年时间完成,访谈了二十多位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在今天看来,这部著作也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后来他在先后撰写《石鲁研究》《山水画技法品析》《王维研究》等著作的同时,又对范宽、齐白石等人做了专题研究,这些研究同时也促进了其绘画创作,这也使得他的绘画带有学者型的特点。
  此外,近年除了创作山水之外,徐华也画了大量的花鸟画,与他绘画的总体风格面貌是一致的。他画的折枝花鸟画,与恽南田的没骨花鸟在精神与图式上有某种内在的传承关系,但在色彩方面他又有很现代的追求,色彩艳而能雅,华而不俗。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一个年轻画家,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徐华的绘画道路走得很正。我认为他的绘画在今后有很广阔的前景,看到他现在的成绩,我为他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