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年,柳笛先生走出国门,游历了30个国家和地区,遍访人文胜迹,饱览异域风情。自然世界,博大精深;路上的风景,无限美丽。经过精心整理,柳笛先生把自己游走世界的所见、所思、所悟荟萃成《彼岸的风景》,为我们奉上了一餐文化之旅的饕餮盛宴。
经过人类数千年文明的传承,大自然以其亮丽的身姿、博大的胸怀蕴含了文化、历史、宗教、建筑、艺术、军事、风俗……可谓包罗万象,精美绝伦。柳笛先生积自己20年行旅之思引领我们步入这一美好世界,令人赏心悦目,深受启迪。
他像一个贴心的导游,把大千世界的精彩华章端与你分享。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神秘的巨石阵;威尼斯水城贡多拉上飘来的歌声;西班牙巴塞罗那伟大建筑师高迪的传世杰作;苏格兰爱丁堡古城、苏格兰风笛、苏格兰裙、古炮台……;法国巴黎金碧辉煌、壮美奢华的凡尔赛宫;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策源地佛罗伦萨;洗浴之城——英格兰南部巴斯古城;芬兰赫尔辛基的伟大艺术家西贝柳斯及紫铜、阳光与花岗岩交相辉映的坦佩利奥基奥教堂;享誉世界的捷克布拉格作家卡夫卡;捷克民族音乐的创始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交响乐中的《伏尔塔瓦河》;斯德哥尔摩的沉船之谜;挪威峡湾的悬崖神驹;柬埔寨民族精神高地吴哥窟;虔诚者之城——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精华和宝库巴德岗古城;绝壁圣地——不丹虎穴寺;令人肃然起敬的圣彼得堡;集运河之美、八音盒之趣、玻璃艺术之精的北海道小樽;海上明珠——斐济玛纳岛;火山盛景——美国黄石公园;苏黎世少女峰云霄火车。柳笛在书中精选了20余处域外人文胜迹,令你目不暇接、收获满满;更让你回味无穷,备受感染。
他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将旅途的认知、旅途的思想娓娓道来,与你共鸣。比如,参观了巨石阵,他用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观点来揭示时间的永恒:“巨石阵隐含了一种永恒的品质。如果你总认为生命是肤浅的,或者认为我们将会很快走向生命尽头,那么这些古老的灰色柱子可能会提醒你:时间是永恒的。”
他又是这样介绍苏格兰风笛的:“风笛的音域很宽广,表现力极强,一个小小的风袋,几根长短不一的管子,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气势磅礴,既可以吹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也可以吹出民族悲壮的血泪传奇;既可以表现耳鬓厮磨的风情万种,也可以表达硝烟弥漫的悲壮豪迈。”
他用旅途的感受,对简·奥斯汀小说的情景进行了诠释:“唯有来到巴斯,走过她走过的街巷,驻足她驻足过的橱窗,走过她爱过恨过哭过笑过的地方,才能够懂得她的柔肠百转,她的情愫缱绻,才能够真正读懂她的人格化的巴斯,她的巴斯中的温婉恬静。”
还通过中英两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比,发出了关于文化的诘问。什么是文化呢?我曾经也有幸游历英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幅图景;文化就是人们灵魂深处对民族传统执着的追求与自信;文化就是老祖先绵延千古留给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份遗产。
在介绍芬兰民族艺术家西贝柳斯时,他如是说:“一个伟大的人,能够将他的天才与能力,他的情感与心灵,跟他的时代、他的民族以及祖国的江海山林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动人心弦的音乐,这必然会赢得世人的赞誉和崇敬。”
他借用其女友米莱娜的话如此评价卡夫卡:“在穿衣服的人群当中,他是唯一的裸体者。我们每个人都有病,而唯独他是健康的,是唯一一个可以正确看待和感知事物的人,唯一一个纯洁的人。”
伏尔塔瓦河深深地融入捷克民族音乐家斯美塔那的血脉,他盛赞二者的关系:“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伏尔塔瓦河,也是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捷克民族的伏尔塔瓦河是地理的、物质的,是变化着的;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是精神的、情感的,是不朽的。”
他深切地体会到,吴哥窟就是高棉文化的核心、柬埔寨的圣地:“对于柬埔寨人来说,吴哥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处游览胜地,一段过往的辉煌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凝结着高棉民族无上的荣光,维系着一个族群的灵魂所在。”
他像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与你共同品味人类文明的精华。书中有许多讲述建筑、雕塑、音乐等方面的内容,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浓的艺术韵味。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文化的主体表现形式,是民族文明的载体。柳笛先生曾从事地产行业数十年,行旅中对建筑有着别样的兴趣,通过建筑观察世界,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看文明演绎,是他十分擅长而又得心应手的事。
高迪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至今令人崇拜:“巴塞罗那到处有着高迪消逝不散的音符,那波浪形的建筑曲线和绚烂的色调谱就的旋律,那精美的雕刻和炫目的十字架组成的高亢合奏,汇成了属于高迪特有的响彻云霄的圣歌。”
爱丁堡城堡见证了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恩怨情仇,闪耀着民族威武和自豪的光辉:古炮台、苏格兰国家战争博物馆、司各特纪念塔、亚当·斯密与大卫·休谟的青铜雕像、杜格尔德·斯图尔特纪念亭、罗伯特·彭斯纪念亭……以一种沉静雄浑之美,荟萃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无言地暗示着威武不屈与自强不息的苏格兰精神。
芬兰赫尔辛基坦佩利奥基奥教堂,则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的尊重,对土地与自然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坚守,谱写了一曲紫铜、阳光与花岗岩协奏出的美丽交响。
佛罗伦萨西尼奥列广场极具魄力的露天雕塑博物馆,“各种雕像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英俊威武的大卫,驾车驭马的海神,跃马欲试的科西摩一世……神态各异地陈列在那里,展示着雕塑艺术特有的震撼与骄傲”。尤其,“米开朗基罗刻刀下的大卫体魄健壮,肌肉健美,浑身上下张扬着无尽的生命力;面部表情冷峻逼真,双眉紧锁,头向左转,双目怒视前方,显示出威武不屈的坚毅姿态……”
还有令人迷恋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与见到过的许许多多的教堂比,圣母百花大教堂多了一份优雅,少了一丝压抑;多了一份柔美,少了一点刚毅。最奇迹的,还是它那仿自罗马万神殿的神奇圆顶。”罗马教皇在参观这个大教堂时,被这个充满空间节奏、光线荡漾、极富美感的穹顶所震动,称之为“神话穹顶”。
音乐是人类最通用的语言,她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心灵相通,文明相融,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乘坐威尼斯“水上精灵”贡多拉,没有音乐的伴奏是不可想象的。随着船夫摇桨的节奏,率性地引吭高歌《威尼斯船夫曲》《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等,那将是多么惬意!
西贝柳斯纪念公园的一组不锈钢管雕塑,“奇妙而独特,把自然的海风与抽象的造型巧妙结合,产生出令人浮想联翩的幻象和此起彼伏的和声”。仿佛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伫立海边,永远演奏着他的不朽之作《芬兰颂》。
捷克人引以为傲的伏尔塔瓦河,因斯美塔那的深情演绎而更为深邃美丽,更加神秘灵性。凭着对母亲河的迷恋、对祖国的热爱,他倾尽生命之力创作了《伏尔塔瓦河》,尽管首演时他已失聪而不能欣赏自己的作品,但从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从而让他的心灵和眼睛感受了这部作品无穷的魅力,也使这部作品成为世界艺术殿堂的瑰宝。
他像思想深邃的哲人,常思古往今来之得失,常发现时之感叹。寻觅了建筑巨匠高迪的非凡成就,他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我们建筑的平庸、单调与模仿来自哪里?更多的来自内心的浮躁,来自内在的贪婪与急功近利。……当人们成功与否只用金钱来评判的时候,拜金就成为追求;当建筑仅仅与个人的财富积累与虚幻名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平庸与模仿就成为一种必然。”
面对浮华奢靡的凡尔赛宫,他既与大家分享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也对这一皇家工程带给百姓的痛苦深表同情:“凡尔赛宫的建造,体现了一个专制君主的独断专行……
凡尔赛宫的辉煌,建立在国王对臣民生命无情的漠视上,由无数白骨堆积而成。”同时,还触景生情,对以英法为主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表达了无比的愤慨:“当我站在这里,五味杂陈,既有对眼前宏阔壮丽建筑的欣赏,也有对过往屈辱历史的悲愤。我真切地希望,一个民族能够真诚地忏悔对其他民族犯下的罪恶,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残暴践踏不再发生。”
漫步西贝柳斯纪念公园,伫立在状如琴弦的钢管群雕前,他由衷感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可能创造出百世流芳的杰作,而在艺术创造上的投机取巧、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留于世上的都是无用的糟粕。”
他拨开历史迷雾,艰辛地探寻斯德哥尔摩的沉船之谜:“当形式大于内容,野心大于现实,外在大于功能的时候,发生悲剧是早晚的事。”在详细介绍了瓦萨号的建造过程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瑞典瓦萨王朝普遍形成的只唯上不唯实、只听命不担当的官场风气,才是这艘巨舰沉没的根本原因。
解码吴哥窟的繁荣兴衰,他对文明的进化如此概括:“文明的进化本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毁灭与重生的过程。世界上的废墟遗址正是这一过程的余烬,是被毁灭了还撕开胸襟向后人讲述历史的魂灵。”
什么是幸福?从不丹人的恬淡生活里他有所感悟:“从心里觉得,人的一生可以失去很多,但绝对不能失去信仰。不丹人正是因为有了信仰,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平和与富足,才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也从斐济玛纳岛的快意旅行中有所体会:“人心本该是宁静的,世俗的欲望与喧嚣,使人变得躁动与迷乱。如果能够远离世俗喧嚣,寻一处安静之地,让心有一份安宁,使人的本真回归,那种愉悦是无可比拟的。”
自然界奇妙无比,世上几乎所有的著名人文景观都是一本书,自然的奥秘,文化的蝶变,建筑与艺术的繁荣兴盛、民族风情的形成等都蕴含其中。而要读懂读透这一部部自然之书,除了身临其境,你必须做足功课,长年累月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吮吸,否则你的旅途往往疲惫乏味,会流于“只看热闹,不懂门道”的浅尝辄止。
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吧,柳笛先生把自己长期的文化积淀,投放到20余年的行旅之中,因此继《俄罗斯散记》后,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部《彼岸的风景》,才是那样沉甸厚重,韵味无穷!读完全书,你一定会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灵魂上受到震撼;你也一定会被柳笛先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讲万国情”的快意行旅所感染,从而陡生羡慕,心驰神往。
(本文作者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