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3日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艺术与生命——瓦列里·列德涅夫油画作品展”侧记
○ 孙珂


瓦列里·列德涅夫 《母亲》 布面油彩 90cm×100cm 1969年

瓦列里·列德涅夫 《苹果树枝》 布面油彩60cm×50cm 2011年

瓦列里·列德涅夫 《小列拉》 布面油彩 70cm×60cm 2006年

瓦列里·列德涅夫 《稻城·亚丁》 布面油彩120cm×150cm 2018年

瓦列里·列德涅夫 《送父亲去前线》 布面油彩180cm×120cm 1975年

瓦列里·列德涅夫 《渴望》 布面油彩 63m×95cm 1975年

瓦列里·列德涅夫 《无忧无虑的年纪》 布面油彩 95cm×95cm 1995年

  今年正值中俄两国迎来建交75周年,两国正式开启中俄文化年。在此背景下,举办各类中俄艺术展览具有深远的意义。2024年1月5日至1月23日,由中国美术馆、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艺术与生命——瓦列里·列德涅夫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览邀请俄罗斯著名艺术教育家、油画家瓦列里·列德涅夫展出其1970年至2023年创作的100余件作品。展览分为“灵魂的源泉”“诗意的梦幻”“浪漫的慰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肖像及创作,包括对家人、朋友的肖像刻画,作品重视不同人物由内而外的神韵展现。而各类主题性创作中,画家着重描绘生活场景,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映射了画家丰富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为风景篇章,着重描绘俄罗斯乡村的淳朴自然之美。第三部分围绕室内静物展开,细致入微的笔触、真实感人的色彩,展现各类花卉之美与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对不同时段的室内光线进行了细致的捕捉。
  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人民艺术家、艺术学博士瓦列里·列德涅夫1940年生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阿夫多季伊诺村,现为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师德师风为教育之魂,一名优秀的导师如灯塔,指引学徒破浪笃行于充满无穷奥秘的知识海洋。半个世纪以来,瓦列里·列德涅夫教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无数。其孜孜不倦地延续并严格执行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为众多俄罗斯以及外国学生的艺术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探索分析事物本质,以保留传统绘画技法为基准,通过写生锻炼色彩感官并提高塑造形体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对象,既理性亦不乏想像,最终确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定位。其个人凭借俄罗斯历史题材的宏篇巨制、博物馆及公共建筑大型装饰性壁画创作获得广泛声誉。
  展览第一部分集中展出画家的人物肖像及主题性创作。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的架上绘画大部分以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家庭生活为创作主体形象。他所描绘的肖像栩栩如生,饱含了对青春与母爱的赞颂。不同人物朴实善良的形象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精气神,体现了人性本质的光辉。早期作品如《母亲》《菲拉托娃的肖像》《回忆》《戴黑色贝雷帽的女孩》等更注重人物的写实性、客观性,从绘画技法中可以看出画家受到此时期流行的“苏联严肃风格”与“装饰风格”的影响,纪念碑式构图简洁明快,用色稳重,肖像沉静含蓄、端庄优雅,当人们凝视这些作品时,能感到这些人物的独特性、寓意性。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父亲在战场上牺牲的童年悲伤记忆影响着画家的一生,与其他俄罗斯老一辈传统油画家一样,战争题材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以及悲剧后果,不断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也让俄罗斯老一辈油画家们的美术创作产生了两类主要创作方向:一是对胜利的讴歌,二是对往事的怀念。《送父亲去前线》《1941年11月7日阅兵》《失去父亲》《渴望》等具有悲伤情感化的作品以个人痛苦记忆为出发点,蕴含着激情、悲壮、豪情,从侧面体现了一个民族在血火面前的坚强和伟大。随着时间推移,画家的风格也随之出现了变革,其开始用主观感受结合丰富的色彩塑造面貌各异的人物肖像,进行了多样的现实主义探索。从后期作品《法国的花》《幻想中的阿尔宾娜》《小列拉》《画家妻子的肖像》中,佳人如夏花绽放,明眸善睐的美艳蕴含着坚贞不屈、不卑不亢的民族性格。山涧清泉般纯净的孩童,嘴角洋溢着天真。饱经沧桑的老人充满慈爱却又深邃明亮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浪漫的现实主义”逐渐成为画家新的创作风格,其创作手法吸收了印象主义的特色,捕捉不同色调的美,用笔随性,但又不忽视物象的造型写实,注重用光线和色彩抒发情感,逐步摆脱僵化的造型和色彩。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和阳光的价值观映射了作者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与充满韧性的灵魂写照。
  “浪漫的现实主义观”亦在展览第二、第三部分中有着完整的体现。展览的第二部分为风景写生,画家仔细研究了不同时段、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景色。作品《稻城·亚丁》《盛开的苹果树》《冰天雪地》《丁香盛开》《献给普希金的花》中如诗如画的暖阳,为四季奏响了耀眼的旋律。河畔弥漫着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深邃的峡谷与碧波荡漾的水潭共同谱写着壮丽的自然交响乐。《月上树梢》《夜晚的苏兹达尔》《普斯科夫的土地》中皎洁的月光倾洒于大地,静寂无声的村庄在梦境的怀抱中缠绵,银装素裹的神秘色彩给人以慰藉与安抚。《夜间饮马》是画家对童年记忆的再现,画家刻意模糊了现实空间,画面呈现的是自然与主观空间相结合的状态,用松散的笔触以及透明的色彩营造了画面的时空感和流动感。虽然是夜间,但画面中却有着更丰富、更具勃勃生命力的色彩情感。画家在回忆《无忧无虑的年纪》的创作过程时说道:“原本只是在正午描绘乡村的景色,三个可爱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眼前嬉戏玩耍,她们发现我作画,就带着一篮子她们采摘的小果子送给我,多么纯真的笑容,多么无忧无虑的年龄啊,我随后就决定在作品中增加她们三个活泼的形象。我的成长环境和我的家乡,让我成了一个更加接近自然、更加歌颂自然的人……我想提醒大家,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妙的事情,我们的土地、我们的人民、我们的自然就是其中之一。”画家重新认识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描绘得既洒脱又不造作,形神兼备,让人观之而觉赏心悦目。寓情于景,寓诗于画,避开钢筋水泥铸就的高堂华屋,回归淳朴的自然之美,构成了这个独特的篇章。
  第三部分的静物作品体现了画家不仅对变化多端的室内光线和色彩进行记录,更将“动”与“静”和谐统一地描绘出来。《苹果树枝》《八月》《夏日花束》中绽放的花卉散逸着蜜一般的馥郁,花瓣滑腻润泽,花枝绚丽多彩,亭亭玉立又挺而不折。丰盛的果盘香气四溢,鸟虫飞舞围绕,尽情鸣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同时,画家喜欢对家中物品进行描绘,如《镜前静物》《镜前牡丹》《屋里的花束》《准备喝晚茶》等等,镜前琳琅满目的室内物品在阳光的抚慰下散发着惬意的气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记录超越物体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使画面充满了优雅和神奇的氛围。创作的源泉遍布于画家的生活中,光线色彩如生活中的情感一样不断变幻,每一分一秒看到的物象与心中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画家不断地产生新的感悟,在风景作品以及传统静物写生中,可见其巧用精妙的色彩语言与交织变幻的光影来寄托和表达真挚的个人情感,使每件作品都具备了炽热的乐观主义温度与澎湃的生命力。
  瓦列里·列德涅夫教授偏爱暖色基调,善用镉黄、玫瑰红、赭石以及相邻色辅加群青、紫罗兰等进行调和点缀,合理控制色相并提高纯度,巧妙地搭配互补色,使画面产生强烈醒目且温暖柔和的视觉效果。为了使画面更通透,他在颜料厚薄、覆盖面与留白上进行了深入探究。看似随心散漫、粗犷无忌的笔法,却隐含着充满秩序、规律性的技巧。尤其在人物的面部刻画中,细腻的笔触恰到好处地贴合形体游走,宽细各异,不腻不燥,干脆利落,充分体现了其多年来打下的深厚功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和创造。俄罗斯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与现实主义美术传统,84岁高龄的瓦列里·列德涅夫教授矢志不渝地进行着艺术创作,其充满温度的展览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犹如悠扬悦耳的旋律,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我们希望通过该展览,为观众呈现一位阳光、踏实、严谨的俄罗斯绘画教育家作品的同时,从更深层面挖掘其风格优势和不足,为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之后,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艺术与生命——瓦列里·列德涅夫作品展”3月26日在四川博物院开幕,将展至5月26日。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三级美术师、艺术学博士,本次展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