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3日
万水千山春风里——余欢地油画风景中的意象与情境
○ 韩文超
余欢地 《万水千山》 布面油画 200cm×300cm 2018年

  变幻多姿的自然风景与传承绵延的地域历史人文,总能让身处不同时空中的我们流连其间。余欢地的绘画作品更多的是探索油画风景与民族题材、红色题材相结合的创作实践。他从“民族”“地域”“历史”“自然”的主题中不断探索生发,并富于创造性地将这些探索,灵活地结合在其极具巧思与新意的画面之中。在他归之于以“风景”为第一观感的油画作品中,那些游走于自然与人文之间,充满了诗意与情思的画面,常能令人融入其间驻足流连。
   万水千山春风里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土地在养育一方生灵的同时,也滋养了这里的文化根脉。所谓故土情深,其对个人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而作为黔北历史文化名城的遵义,更是承载了浓郁厚重的文脉历史与红色基因。余欢地众多关于遵义会议会址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正体现出了这种文化潜移默化之间的浸润和影响。“会址”—— 这栋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的二层小楼,承载了余欢地数十年的人生记忆,自小与这栋会址小楼毗邻而居的他对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因而也成为他笔下描绘最多的意象之一。
  《春风里的遵义会议》是他关于这一题材诸多作品中的一件经典,这件作品关于春天,更关于1935年。每一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秋季的金黄、冬日的银白。而绿色,自然属于春天。一夜春风,满枝新绿,窗外一眼望去已是绿意渐深……恰又是一个春分时节,在遵义的和风春色里,一片葱郁的洋槐环绕之中,中西合璧风格的会址主楼建筑若隐若现,砖木青瓦于其间悄然探出一角…… 这件以绿色为主色而施之以大面积的色彩渲染作品,浓郁的绿色与所占不过一角之地的建筑形成强烈的体量反差;近乎于平面涂布的多层次树木表现与立体的建筑空间呈现,在画面空间上形成了进一步的视觉观感。图题中二层小楼的会议场景,正在这反差与层次的并置重叠中被有力地凸显出来。春日的风景与这风景意象之外的思绪,似在这一片蒙蒙的新绿中缓声漾开……
  几十年的沧桑变迁,遵义会议会址里里外外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在会址给人们留下的“一株绿槐、一栋红色的小二层楼”的第一印象之外,余欢地一直进行着个人艺术的尝试,他努力地找寻关于这栋小楼不同角度与形式的绘画表现可能。在这个他最熟悉而亲切的地方,二层楼宇中那些林林总总深入记忆的的小物件,都是这栋小楼最令人情动的景致。于是,便有了堆陈于画室中那些或描绘在绿荫中、繁花里的小楼,或是落笔于一角一落细微小景的《初晓》《曙光》《岁月芳菲》《会址即景》等一系列作品。
  同样是以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红色题材的作品,余欢地的《万水千山》则是将那份切实的热情,隐在一片旷远而沉静的画面之下。当你走进作品当中,一眼望去的大片青山白雪,近观却是极为细致的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经村寨跋山涉水的场景描绘。与“万水千山”画题相呼应的画面,雪似云、云似雪,青白两色在云雾缭绕的山河间流淌,仿佛其中也能体味到一丝水墨挥洒的淋漓质感。在万水千山之间,红军、红旗作为标志性元素最为重要的点睛之笔,无论是大面积的色彩,抑或是小局部的人物、建筑,都在这松动而富于诗意的绘画表现中被赋予生命。红军的身影与唯美的画面背景相融,甚至还能在画面之间探寻到浪漫主义的气息。
  大山下、河谷间
  回到关于油画风景的创作探索,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从黔东南的苗侗风情,到黄果树梵净山的绮美风光,黔贵大地的风光之美、人文之佳,以及其所拥有的十余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而成为众多艺术家笔下屡屡取材描绘的一方宝地。无疑,“地域性”与“民族性”相交织的影响,关于民族地域和自然风光的描绘也贯穿于余欢地的艺术创作当中。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大山下的村寨》,以一眼到底的厚重画面,直接而肯定地为观者描绘出大山脚下一片少有人往、静谧淳朴的深山村落。厚重而又形态独具的大山扑面而来,奇绝而雄壮的空间氛围立时凸显出来。而后,沿着山的形体线自然地往下看将过去,进入画面的下一个瞬间,所见是一片大山脚下的侗族村寨,聚而成片的木构建筑与标志性的侗寨禾晾、寨门、鼓楼……悄无声息却又切切实实。而画面的整体色调是与山体的厚重相统一的,重色山体与冷灰色天空的基调中,灰蓝与黄色的村寨屋顶相互映衬;远离喧嚣的沉稳画面与带有生活气息的暖黄色,将作者与观者的感受相互联结在一起。仿佛,这便是少数民族村寨最真实的景貌了。
  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地形多元而风景亦是各异的独特地理面貌,自然的神奇秀美在余欢地的画中从来都是主宾。《云涌竹韵赤水河谷》即是以地处遵义西北部的赤水丹霞景色为表现对象,这件长期陈列在遵义美术馆展厅二楼的开放空间的作品之上,有着被冠以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等诸多誉称的赤水河谷,还有其所孕育的以丹霞、瀑布、竹海、桫椤、野生动物于一体的视觉奇观,被有序地组织在几近丈八的画面之中。竹海掩映间的紫红色砂岩,作为陆生植物“活化石”的桫椤,以及流淌着的瀑布小溪,无不展示着属于丹霞地貌的神奇与壮美。何况,这里不仅是亿年桫椤与万千飞瀑相伴的丹霞世遗,更是四渡赤水“得意之笔”的红色旅游地。远远望去,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仿若尽在画间,如此安静、和谐。想来,这便是属于赤水丹霞的早晨。
  当然,还有《尧龙山》的梯田风光、娄山关层峦叠翠的壮美图景、秀美如画的花茂新村……这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下的采风与创作。面对各种不同的地域风景,余欢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如此,在《遥望的静谧》《阳光下的絮语》以及《春日里的诺邓》《高原之声》等一系列创作中,能够感受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由风光、人文、情感、思想所联结成的别样情思。相对于“春风里”的浪漫与灵动,这些更为纯粹而鲜活多样的自然风景,则更多了几分诗意的静谧之感。
  风景与情境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个人的感受与各异的自然风景的交融,构成了余欢地风景作品的最为核心的维度——情感的融入与情境的生成。一如《云上》抑或《曙光》中所表现的,“朝阳”“红楼”“丹霞”“旌旗”“长桥”等一系列充满暖意、暖色的物象所共同营造的多维意象,在巨大的尺幅之间平行交织。高天之上,雁字成行;河谷之间,长枪阵列;红云之下,长桥卧波……红军与归雁、流云与高架,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互文关系,不同物象间自上而下的梯次组合,又形成了时空与动静两个维度上双重叠置的画面叙事。在一众横纵交错的“红”色意象之间,融在笔尖的精神与信仰仿佛被写入心间,构建起连结历史与现实两端的画面视觉逻辑,所谓景情相合、情景交融不外如是。

余欢地 《曙光》 布面油画 160cm×386cm 2018年

余欢地 《云涌竹韵赤水河谷》 布面油画 220cm×580cm 2018年

余欢地 《初晓》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20年

余欢地 《春风里的遵义会议》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2019年

余欢地 《憩》 布面油画 25cm×25cm 2024年

余欢地 《瓶花之一》 布面油画 35cm×25cm 2024年

余欢地 《尧龙山》 布面油画 60cm×120cm 2019年

余欢地 《1935 红色印记》 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18年

余欢地 《喂食》 布面油画 200cm×200cm 2023年


  再回到绘画语言的探索上。走进他的作品,无论是自然风景的巨大差异,还是地域人文的各有不同,余欢地以极敏锐而又细腻的个人感受,以及优美的色彩语汇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在他游刃有余而又巧妙的构思之下,是我一贯认为的——他的风景作品,更多的是在造型语言之外对于表现对象的意象重构。这种突破时空界限走进历史又连结当下的艺术再造,跨越时空、富于诗意、饱含诗情。正如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以恢宏画卷接力谱写长征颂歌》一文中,郑工评述油画《万水千山》是:“以横幅构图营造险峻意境。画面上,青山白雪尽显旷远与沉静,近景处是红军跋山涉水的情景刻画,雪山之美、自然之险和红军不屈的意志融为一体。”显然,在进入这些作品所创设的情境当中的时候,风景色彩的美好与深融其间的情感也一同扑面而来。
  毫无疑问,余欢地是有着极强的绘画情境构建才能的艺术家。从红色题材到日常风景,他以长期在画面构成与色彩感受方面的探索实践,逐渐建构起自己具有“诗性”的艺术语言。而对于自然风景与地域人文的感受性描绘,以及个人情感思绪的介入,可以说是余欢地作品视觉感染力生成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时空中的多维情境的呈现,正是在这种个人主观情感的融入、再造和传递过程中得以激发。(作者系遵义市美术馆策展人、遵义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