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0日
无定河畔的米(上)
○ 墨耘
  无定河,榆林的生命河、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苍茫大地上的榆林儿女。多少年来,人们敬畏她、赞美她、歌颂她,因为她带给了这片土地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榆林的地貌分为梁状低山丘陵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无定河流经、滋润了三类地貌的全部,所以称她为榆林的母亲河实至名归。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所流经的区域地质地貌差异大,所滋养的农作物也大相径庭,从上游的荞麦米,到中游的大米,再到中下游的小米,农作物种类各异、各有千秋,颇能说明水文特征和农作物的紧密关系。
   上游——定边靖边的荞麦米
  “粉格洞洞的荞麦花,哎嗨哟,开在那山峁峁疙瘩瘩,塞上的风哟火辣辣,吹红了麦秆秆吹晕了花……”一曲陕北民歌《荞麦花》,将塞上荞麦的风采演绎得淳朴自然。从白于山区千沟万壑中流出的涓涓细流,在春夏之交,开始浇灌两岸的农田,润泽着一望无垠的荞麦苗,并带着生机,慢慢汇聚成水量较为充沛的无定河,流向沙漠边缘,去浸润更广袤的土地。在无定河两岸,同样热情洋溢、满怀期待的荞麦,在相对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绽放着璀璨的生命,与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山区儿女共同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典范。
  这样的美丽,在每年的八月份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那时,漫山遍野的荞麦花、黄芥花、土豆花,在郁郁葱葱的玉米叶、糜子叶、高粱叶的映衬下,构成一幅五彩缤纷、层次分明的瑰丽画卷。这多彩画卷的主角,无疑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荞麦。定靖两县(即定边、靖边)荞麦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之多,每年夏末初秋,集中连片的荞麦花遍布山间,粉红色的、浅紫色的、雪白色的细小花朵竞相盛开,婀娜多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纵横阡陌色彩斑斓,一幅“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的景象;在微风的吹拂下,满满的荞麦花香,弥漫原野,沁人心脾。
  荞麦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获得当地人的特别钟爱,竟有如此大面积的播种?据载,荞麦种植历史悠久,《诗经》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诗句,荍即荞麦,自秦汉以来就是定边、靖边一带农家的主粮之一。荞麦是黄土高原高海拔低山丘陵区最适合种植的庄稼之一,也是这一带公认的好食材。定靖土壤富含钾,日照充足,天气凉爽,雨热同季,非常适宜荞麦生长,“定边荞麦”和“靖边荞麦”分别在2011年、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同于其他地区开白花的苦荞,定靖多是开粉红色花的甜荞,荞麦米以粒大饱满、棱细皮薄、出粉率高、营养保健功能强等优势闻名遐迩,经检测,其中富含荞麦碱、芦丁、亚油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丰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及中国香港地区。因此,这里也成为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保护区。
  荞麦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药食兼用作物,早在《本草纲目》就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之效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郎中杨起患了肠胃病,久治不愈,身体日渐消瘦,幸好偶遇一个和尚传授了一个方子给他,就是用荞麦面当作饭食,连吃三四餐。杨起在施行他法无效后尝试此法,果真见效,再服几天后肠胃病竟然治好了。后来他诊治此类肠胃病时用此法均灵验,后来,杨起在他编写的一本药方中把荞麦面治肠胃病的功效收录进去,得以流传。
  带着白于山区的高亢,带着荞麦花香的迷人,带着高原淳朴的民风,无定河继续向东旖旎而行,穿过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就流进了横山境内。在这里,她揽芦河入怀,河面更宽广了,水量更丰沛了,在河滩地形成了大片适宜耕种的区域。耕种什么合适?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她在这一带沉淀出了适合种植水稻的独特自然条件,颠覆了人们对塞北苦寒之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