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3日
陕北人的年茶饭
○ 米姣姣
  黄土高坡上的北风,把耳朵都要冻掉的时候,年的味道也就一日浓过一日。小时候,我最最期待的就属过年,鼻头冻得红红的,还天天追着爷爷问有几天就能过年。黄土地的老百姓重视过节,辛劳一年的陕北人把欢乐、希望都寄付于过年。每年腊月,婆姨们就忙起来了,忙洗忙涮,忙着置办年茶饭。她们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挂粉条、生豆芽,包扁食、做浑酒,蒸黄馍馍、炸油糕。汉子们也不会手笼袖筒闲转悠,他们会挑选膘肥体壮的猪羊宰杀好。
  陕北人置办年茶饭是从手工洋芋粉条开启的。大清早,能打浆的三轮车轰隆隆地就开进了小院里。一颗颗洋芋随着山泉水被大铁锹送入进料口,淡粉色的淀粉浆汁就缓缓流入宽口的矮缸中。经过反复沉淀、晾晒、碾压、过筛后,洁白的土豆淀粉就做成了。木制饸饹床子架骑在热气腾腾的大铁锅上,将和好的淀粉剂子放入床子上的凹槽中,再以活塞压之,冒着热气的粉条就成形了。用长筷捞出,放入冷水中洗去周身的黏糊,就可挂在临时搭建的竹架上。形状不一的粉条足有一米多长,这排挨着那架,挂满小院,颇有几分瀑布挂冰的景象。
  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滚滚的米酒”,就是浑酒,也叫黄酒、甜酒,颜色呈淡黄色,微酸,有股甜味,略有一点酒味。喝时,撒上一把用小米黄豆炒制的小料,那味道绝了,一碗下肚,那是浑身舒坦。黄米馍馍,陕北的婆姨们都会做。在陕北,糜子分软硬两种,软糜子去皮叫软黄米,硬糜子去皮叫黄米。硬糜子磨成面,黄米馍馍摊米黄,软糜子则用来做软窝窝、炸油糕、做浑酒。硬黄米浸泡一夜,上碾、细罗、炒面、加水揉揣后放在炕头上发酵四五小时,就可上锅蒸。一笼笼蒸开花的黄馍馍,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窑洞里放不下,带着篦帘放院子。一大片喜笑颜开的黄馍馍,犹如冬日里开放的黄蜡梅,甜滋滋的味道肆意飘香。油馍馍是榆林人的叫法,绥德人叫钱串串,子洲人叫它油圐圙 (kū lüè),选软糜子面制作而成,过程与做黄馍馍差不多,黄馍馍需蒸,油馍馍则炸。数十个小米饼滑入油锅中,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炸至红褐色或金黄用高粱棒棒串着捞出。不一会工夫就炸一大盆,外焦里嫩,酸呼呼甜个啾啾,让人口水直流。村里关系好的婆姨们提着红柳编的小篮,装上自己炸的最好的油馍馍互相品尝交流经验,每家的味道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陕北人除夕、正月招待亲朋好友,粉汤羊肉扁食不能少,它也是陕北娃牵肠挂肚的“乡愁”。扁食是以绵羊肉加黄萝卜为主料,辅以各种作料包成饺子状,蒸煮皆可。从暖窖里拾上一筐自家种的黄萝卜,洗净擦丝,入锅蒸熟,快刀剁碎后,装入细纱布中挤干水分。冷窑里拎上一只绵羊腿,剔骨取肉,剁成肉末,同切碎的萝卜拌一起,加入盐等调料。之所以与其他饺子不同,重点是要加入本地特产的红葱,特有的辛辣味配上羊肉,能将扁食的美味提升到一个更加美味的境界。面擀成一大张,找个合适口径的模具,用力在大面饼上压,扁食皮就好了。当年母亲手把手教我包扁食可花了不少时间。扁食包好入锅煮时,老人会本着原汤化原食的饮食习惯,在扁食中加入高汤、粉条、炸豆腐条、木耳、黄花和各类作料,撒上葱花和香菜,一锅抗寒又美味的扁食粉汤就做成了,舀上一碗,白胖的扁食飘在碗中,面皮吸纳了各食材的香气,美味倍增,一口喷香流油的扁食入肚,能让你从身上暖到心里去。
  我和尚先生新婚当年,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随着母亲一声吆喝:“孩咪们吃饭喽!”一家老小围坐在热炕头,炕桌上是精心细作的年茶饭。关中地区长大的尚先生,头一回见这样多的花样,眼珠直勾勾地盯着看。母亲挑了顶大块的羊肉、开了花的黄馍馍放进女婿的碗中。他说了句“谢谢妈!”,便山呼海啸地吃了起来。俗话说,丈母娘瞧女婿越瞧越亲,油馍馍、羊肉扁食,母亲可劲地往他碗里夹,尚先生也是敞开肚皮吃,嘴角下巴挂满了油滴子。背过家人,他跟我讲他吃了三个黄馍馍,我惊讶地问他撑不撑,他手扶着肚子说:“撑,但没忍住。”被一旁的嫂嫂听了去,哈哈笑得直不起腰。
  我父亲平时甚少沾酒,新女婿头年上门拜年,那天特别高兴,想小酌几杯。知道了女婿不沾酒,母亲连忙起身又进了厨房,不一会工夫,一碗碗飘着酒香的黄酒端上了桌。一碗酒下肚,尚先生脸泛红霞,没了拘束,像在自己家一样陪着我的父母哥嫂拉着家常。聊到投机处,我父亲突然来了兴致,开口就唱起了信天游……
  一桌桌丰盛的年茶饭,是丰收后的产物,是陕北婆姨们对自己和家人一年辛勤劳作的犒劳,更是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馍香、肉香、浑酒香,歌声、笑声、鞭炮声,飘出院落,飘进万家,这是属于陕北人独特的年味和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