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龙纹”瓦当王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权威、尊贵、财富和吉祥。陕西是文物大省,与龙有关的文物很多,在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博物馆,在众多文物中探寻器物摆件上的、建筑元素中的、兵甲武器上的龙。
铜车马上的龙盾
青铜龙盾是随着秦陵铜车马一同出土的,现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其通高35.6厘米,底宽23.5厘米,厚度是0.4厘米,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完整的青铜盾。铜盾内外两面都有变相的夔龙纹彩绘纹样,龙体屈曲作飞腾状,所以又叫龙盾,它由青铜一次性浇铸成型,足见当时秦国国力的强盛和生产力的发达。
“夔龙纹”瓦当王
陕西是秦汉时期帝都所在地,出土的秦砖汉瓦数量、品种、内容、版别之多,居全国之首。秦“夔龙纹”瓦当,现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夔龙纹”瓦当王的当面由两条造型奇特的夔龙组成,图案左右对称,线条卷曲,劲健有力。它表面呈大半圆形,高40.5厘米,直径60厘米,因为形制巨大、存世稀少,被誉为“瓦当王”。
夔龙是传说中的独角兽,声若巨雷,给人以威慑四方之感,是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主要神兽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具有古拙的美感。到了秦代,这一形象被刻画在瓦当之上,用于建筑之中,承载着古代先民沟通天地、谐和万物、辟邪袪灾、祈福承喜的美好情感。
何家村窖藏赤金走龙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一处建筑基地上,工人无意间发现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里面放着1000多件唐代珍贵文物,十二条赤金走龙就在其中。赤金走龙由纯金制成,每个高2.5厘米,长4厘米,体形虽小但神态逼真,龙身有很多细密的网格状鳞片纹,上唇翘起,双角分叉,四足或站立或奔走,小巧可爱、出神入化,堪称唐代微雕精品。
对于赤金走龙的用途,专家推测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道教“投龙”仪式,是在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摆放时龙头朝向神灵。仪式结束后,将龙、璧、简等投向山涧、大河或湖泊,向天、地、水诸神祈愿,表现古人对蓬勃生机的向往与祈福消灾的美好祝愿。
明代金器花丝镶玉嵌宝盘龙蒜头金瓶
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推出的特展“金玉满堂”展上,二十多件馆藏明代金器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二十多件金器工艺复杂,其中多件金器都有龙的形象,最夺目的无疑是首次公开展出的花丝镶玉嵌宝盘龙蒜头金瓶,它的瓶颈处有一条盘龙立体装饰,龙首高昂,四肢或张开或扶在瓶上,龙牙、龙鳞、龙角的多处纹饰尽显细节。金瓶重复使用掐丝、填丝、累丝、镶嵌、焊接等工艺,底部镌刻“银作局弘治元年内造计九成色金”,尽显明代金器工艺的精湛。
从秦砖汉瓦到秦兵龙盾,从何家村遗宝的赤金走龙到明代金器的华丽盘龙,瑰丽的文化与新春的欣喜相互激荡。甲辰年开篇,快去博物馆开启寻“龙”之旅吧!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实习生 张溪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