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3日
十到强家湾与方济众水库题材山水画
○ 李大庆
方济众“下放”期间在南郑强家湾水库划船场景

方济众 《九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方济众 《水光山色》 纸本设色 110cm×62cm 1964年

方济众 《初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方济众 《二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出了灌溉引水工程“汉中三堰”,“汉中三堰”即陕西汉中市辖区内的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其中山河堰始建于西汉,与陕西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汉中三堰”灌溉引水工程自创建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在工程设计、建造技术上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朝历代多次修缮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作用。它所展现的精益求精的水利工匠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农业,为解决洪涝、干旱问题,各地兴修水利,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大兴水库、修筑分洪区,汉中除了修缮保护古代“三堰”水利工程,使其继续发挥灌溉和抗旱的作用,又在南郑县修筑了红寺坝水库、强(jiàng)家湾水库等。
  强家湾水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现南郑区)汉山南麓的连山乡强家湾村濂水河支流沙子河上,是陕西省第一座示范性水库。1954年,陕西省水利局为探索水库建设经验,决定将强家湾水库建成示范性的样板库。工程由汉中专区水利工作队负责设计和施工,并于同年12月13日开工,经全县10个区、85个乡的数千工民日夜奋战,1955年6月5日建成。水库拦河坝为黏土心墙坝,高16米、库容210万立方米。大坝高26米,坝顶长86米,平均水深23米,总库容877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3.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3万亩。库区4.5平方公里的7沟8梁68座山头全部绿化,山清水秀,景色媚人,独特的自然美景是汉中青山绿水的典型代表。强家湾水库水质清澈,上有水域广阔的红寺坝水库作为水的源头,下可灌溉农田,上边引,下边流,使水库终年保持了新鲜的活水源。1982年,改名为南湖公园,开发出了湖心岛,建游乐设施和动物园、游乐场、揽月楼等。1986年又更名为南湖风景区,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新中国的成立,也开启了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新篇章,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创作素材和表现视角,社会主义工业、农业建设题材成为美术创作者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水库题材的山水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范式应运而生。
  就其绘画的创新之处而言,水库题材的山水画的构图、透视以及对于水坝、桥梁、建筑的描绘等并非完全承继自传统山水画,而是结合山水实景,运用新技法,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开拓出自身的绘画新语言与视觉新样式。同时,如何突破国画旧传统的束缚、如何创造传统国画的新生,是1950年代中国画的主题,画家们一致认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画家,脱离了实际生活,是不会搞出好的作品来的。
  江、河、湖、海等水景作为山水画中的主体形象,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库、灌溉工程建设,体现了新中国建设成果,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家们在作品中多有表现。20世纪50年代,美术创作完全按照和配合了当时新中国所倡导的新的文艺导向,各地的画家深入到农村、工地、工厂,调动了所有的创作激情和才华,热情讴歌和表现了新中国高歌猛进的建设大潮,尤其是建设题材的中国画创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老画家也老树逢春,佳作频出,创作了大量反映生产建设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面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水利工程建设,除了技术工人和民众们积极参与,很多著名画家也以新安江、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库题材来表现新的时代风貌。面对那种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和新景象,画家们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笔墨,运用画笔对水利工程建设加以记录和描绘,成为建设主题的美术创作中比较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一类。画家通过实地写生,继而创作了一批与传统山水画风格差异甚大的水利建设山水画,反映出时代的变革和旋律,也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格局。
  20世纪50年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题材山水画的诞生和发展处于中国画历史转折时期,从这些专题作品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到新中国的美术创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导向、社会政治与国家发展是一个很完整的整体。这不仅仅是一种写生题材,更是画家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的光荣途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画家多以创作劳动建设场景的山水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改造成果。
  新时期国画写生活动和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提倡,使水利工程山水画整体向写实性发展。如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新安江水库、韶山水库、刘家峡水电站、南京长江大桥等重要工程的建设,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们都能够直面建设场地,开始了更加丰富的、带有主题性的建设题材绘画创作,并且在画作的表现图式上形成了革新面貌。
  国画方面,20世纪50至60年代,以叶浅予、周怀民、郭传璋、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亚明、张文俊、陆俨少、黎雄才等为代表的画家,创作出了一批表现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作品。如叶浅予的《新安江水库》、周怀民的《十三陵水库》、郭传璋的《密云水库》、钱松喦的《密云水库》、宋文治的《韶山水库》、陆俨少的《新安江水库》等,都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国家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过程和成就。这些作品常常以全景式的构图来表现宏大的气势,或采用近景式的刻画来展现劳动者的建设热情,正是这些将传统的笔墨和新时期的内容相结合的作品,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单纯表现建设工程的场面宏大,也关注到劳动者、建设者——那些为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普通劳动人民。因此,我们既能看到黎雄才的《长江大桥》,何海霞的《秦岭工地》,魏紫熙、尚君砺的《苏北水利建设》,宋文治的《山川巨变》等表现新中国各方面建设的创作,也能看到如张文俊的《梅山水库》,魏紫熙的《修水库》等一批以祖国建设者、劳动者为表现主体的精彩作品,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震撼的力量。方济众也创作了一批以水库风光为题的作品,如《水库春色》《水光山色》《勉县水利小景》以及与应野平合作的《梅山水电站》等,特别是系列作品“十到强家湾”,幅幅皆精,值得深入研究。
  方济众,1923年出生于汉中沔县(今勉县)武侯乡方家坝,1937年入省立南郑中学读六年一贯制中学,1944年应聘到南郑县周家坪小学教书,教授一至六年级的国画、音乐、体育和国语课,度过了最初半年的教书生涯。1946年初夏,方济众来到西安,师从长安画派代表画家赵望云先生研习中国画,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宣传工作。1949年后,新中国要求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并为人民服务,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走进名山大川,开始了写生创作。方济众 《三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方济众 《四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方济众 《五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方济众 《六到强家湾》 纸本设色 60cm×60cm 1974年

  当时的艺术家都在寻求艺术上的突破,方济众也是其中的一位。方济众擅长国画山水、花鸟,作品多取材于西北农村、陕南小景、牧区风光,注重自然性灵。水墨小品浑厚清新,将现实生活导入田园诗情化的艺术感受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田园风光模式,成为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之一。
  1970年,方济众全家被从省城西安“下放”到洋县白石公社劳动改造。1973年,得朋友相助,方济众被借调到汉中地区文教局工作。也因方济众在汉中文化艺术界的成就和影响,局里特别照顾他,被安排住在原汉中师范学校里,住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里也有了大画案。当时的汉中文教局,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专门让他去北京购置了一批画材,并划拨出两间房子让他用作画室,也没有给他安排任何行政职务。自此,方济众的生活才有了一些改善,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相对良好的环境来创作。祥和的气氛,充足的时间,平淡的生活,家乡人的热情坦诚,使他真正地感觉回到了家。这时候方济众的三个孩子基本上也都给安排了工作,家庭基本生活也已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方济众就有了时间和条件去县区写生,去举办美术培训班。他亲身辅导基层美术爱好者,提携后学,为扶持县区美术事业无私奉献,一点大画家的架子都没有。他在南郑、城固、佛坪、宁强、褒河、汉江工具厂等地都举办过培训班。直到1978年年底,方济众调回西安主持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在汉中的几年时间,他的足迹踏遍故乡的山山水水。
  从1973年到1974年,方济众在汉中创作了“十到强家湾”系列作品,十幅系列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在方济众作品集和拍卖会上见到的有七幅,画上所题作画时间和系列作品排序并不对应,没有见到题“七到强家湾”作品的。其中九幅创作于1974年1月13日至1月22日,而这些画正是方济众在南郑县举办美术学习班期间在强家湾的所见所闻而产生的所感。方济众用他的时代语境,用他充满诗意田园的笔墨,描绘出他十次去强家湾的发展变化过程和时代变迁的美丽画卷。从这些画中无不体现出方济众扎根农村、深入体验生活而生发出的朴实情怀。这也是他对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生动实践。十到强家湾系列作品创作时间分别为:
  《强家湾水库》 48.5cm×45cm 1973年作;《初到强家湾》 59cm×59cm 1974年1月22日作;《二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7日作;《三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4日作;《四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7日作;《五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8日作;《六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3日作;《八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8日作;《九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作;《十到强家湾》 60cm×60cm 1974年1月18日作。
  《强家湾水库》题识:十到强家湾组诗拟画,方济众于南郑县。强家湾水库,一九七三年盛夏所写草图。从画上所写时间得知这幅纯水墨作品是第一幅。画面前景的树林推向远处,和水库堤坝自然衔接,围绕岸边形成半圆形的构图,画面虚实相间,过渡自然,展现出画家传统笔墨的功力。画中的电线杆、水库水塔形象,这些都是在传统山水画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物象,戴着草帽的劳动的人群体现出一片繁荣忙碌的景象,以此诠释新气象。就写生而言,方济众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在洋县白石公社“下放”劳动期间,白天上山劳动,晚上偷着画画,不断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画了几千幅速写,为创作积累了这方面的基本功。所以他创作的“十到强家湾”系列作品大获成功。
  题为《初到强家湾》的作品,是方济众对新中国成立前强家湾的印象,但画上所写时间是十幅之中最晚的一幅,据说“十到强家湾”这个题目是方济众的内兄何挺警给提出的。有了1973年盛夏所做这幅《强家湾水库》,方济众就想画成系列作品,系列作品就得凑个整数,所以这幅估计是最后补款为“初到强家湾”。方济众在南郑县周家坪上过学、教过书,对旧社会的强家湾一定是印象深刻,那时候,那里七沟八岔少人烟,还是一片荒山。
  1951年,方济众赴汉中城固县参加土地改革,画了不少速写,并配合土改画了一套连环画。《二到强家湾》是一幅极富时代色彩的作品,尺幅虽小,但画面场面较大,内容较丰富,人物众多,建筑结构复杂,凸显了方先生的写实功底,画面刻画细腻入微,具象地表现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社会环境和强家湾的农村风貌。这样众多人物的场景和如此精细刻画建筑结构的作品,在方济众的作品中还是不多见的,堪称是方济众先生写实作品的代表作,是深厚的笔墨语言功力与现实事物的结合,是驾驭题材的能力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合作化运动互助合作是继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农村社会又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土改使贫雇农虽分得了土地,但绝大部分缺乏牛力,面对这种情况,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发展生产,以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这是农民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三到强家湾》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主体形象是勤劳的农民正赶着老黄牛在山坡上进行冬耕深翻作业,这种呈现正是基于画家亲眼所见农村劳动场景的直接体验,是有感而发产生的热烈的创作情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热潮,1955年时,各行各业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整个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精神高涨,在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努力建设国家。画家们也力求用更为宏大的场面,来表现国家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钢铁厂、车间、矿山、水利工地等劳动场景都成为这一时期入画的对象。此时,强家湾水库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四到强家湾》描绘的正是强家湾水库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干劲足的场面。在我们今天看来,那个时代的人们怀有的那种狂热的感情是令人震惊的,这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历史,《四到强家湾》便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那种狂热精神的艺术见证。画面采用空中俯瞰式的开放布局,宏阔深远,近景和中景水库大坝上劳作的农民工,人山人海,由浓转淡,由近及远,气韵贯通。为了烘托火热的气氛,方济众采用了浓烈的色调和厚重的色彩,画面前景中火热的气氛正是国家大建设时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建设条件也非常艰苦,土石方搬运都要靠肩挑背扛和人力小推车。
  在方济众的山水画作品里,色墨混用的画作最引人注目,他很少纯用水墨作画,对光色的成功运用,使他的作品清新、亲切,富有时代气息,用色的绝妙之处也最能体现他绘画的特点。我们通常习惯把传统山水画分为水墨、浅绛和青绿三种样式,这是从设色上来形成的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法则,不同的设色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意境。而方济众的设色,既超越了客观的自然物象的色彩,又不完全是脱离生活的文人意趣。他对色彩的运用不是一般的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而是以色代墨,色墨并重,色墨相融,有的作品甚至色重于墨,或完全以色画出。在这里,他赋予了西洋画光色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趣,这既符合现代绘画的时代感,又契合了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讲的“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用色原则,色墨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新中国成立前,强家湾没有平整的公路,也没有通客车。《五到强家湾》以客车和公路表现强家湾新貌,夏天的强家湾,青山环绕,到处是郁郁葱葱,一片片青葱稻浪,如一条条绿色彩带迎风起舞。田埂上成队的肩扛锄头的社员,展现了人们勤劳耕作的情形。汉中盆地特有的地形地貌,水田、坡地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明确了画作所表现的主题。绿色的田畴、堤岸的柳树、青翠无限的层层梯田和山林,营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整幅景象大气开阔,数条“S”形曲线,或隐或现,气韵贯通,将景和情引向远方。画面左前方一块赭红色的山岩和红色的客车,和整幅画的绿色葱茏形成冷暖的对比,丰富了画面色彩,颇具巧思。笔墨厚实而灵透,笔法苍润,浓淡干湿,苍茫悠远,极富变化之能。
  我国的水库渔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库工程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各个水库都养鱼。生产队蓄水灌溉的水塘放完水后,村民们都去抓鱼、分鱼的场景,是笔者儿时的记忆。汉江、水塘对于出生在鱼米之乡的陕南汉中的方济众而言,正是他最熟悉、最亲切、最优美的故乡景色。《六到强家湾》展现的是强家湾水库养鱼、打鱼的场景,一湖碧水、跳跃的鱼和翠竹展现出强家湾水库的蓬勃生机。题款中所说的“七沟八岔”是指库区的7沟8梁68座山头,说明方济众对库区的地形特点非常熟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电力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亟须发展区域性电站和电力系统,建水库的同时就建水电站。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水利电力事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当时很多画家,如陆俨少、钱松喦、宋文治、黄养辉、潘思同、亚明等都亲临新安江水电站写生,并进行了一系列创作,笔者见到宋文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新安江上》《新安江水电站》就有十几幅。
  强家湾水库大坝后建有装机200千瓦水电站一座,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八到强家湾》画面主体就是水电站。1969年,众所周知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绘画要表现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的政治要求,在绘画造型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红光亮”,这一时期的绘画完全抹杀个人风格,无论是国画、油画、版画、年画,都需要遵循整齐划一的要求,所以面貌也单调雷同。虽然方济众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写意画家绘画技巧的写实、光滑、工整,画面明朗、干净、鲜艳,充满阳光感。以墙上的标语、张贴大字报的红卫兵、看大字报的群众、高举红旗前进的队伍,来突出主题的战斗性,作品的倾向性鲜明,格调高昂,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但方济众在艺术上很有才气禀赋,没有被限制在当时狭小的语言样式里。笔者认为方济众在创作《八到强家湾》这幅作品时,对选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巧妙构思,只有水电站才能表现当时歌颂性的时代主题,但他又没有刻意营造当时所谓宏大、崇高豪迈的史诗氛围,巧妙地以屋顶大块、响亮的朱红色彩为主,以小块红色为呼应来点明“红光亮”的主旋律。画作采用登高临远的视点,红瓦白墙的建筑井然有序,从前到后精心安排,有序的几何块面构成和大笔挥写的山石形成鲜明对比,在用笔上,细笔勾勒的建筑与山石树木皴擦笔法既对比又统一。在物象与笔墨间,在墨与色间,在勾写与点染间,在有法与无法间,摆脱了当时很多“红光亮”绘画虚假煽情、夸张虚妄、缺乏变化的媚俗模式,给人以美的感受。
  强家湾水库投入运行后,又作了大量的改建、扩建、配套、绿化和经营管理工作。到1972年时,已经是花果满山、风景宜人,展现出蓬勃生机。方济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在生活中搜集素材进行创作,《九到强家湾》取水库全貌,辽远开阔,近景是繁盛的果树,人工筑成的水库水塔上站满了参观的群众,湖上有一些少先队员在划船,船上兴奋的少先队员和水塔上观望的少先队员在呼喊互动,乐在山水间。这是方济众从生活中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佳作。
  《十到强家湾》,1973年,强家湾新筑大道光闪闪,通了客车,来去更方便,或许方济众也是坐着客车去强家湾举办美术学习班的。画面是初春景色,一片嫩绿,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农田有农业设施,藕田里荷叶刚浮出水面,这样的美景胜过江南。
  (作者系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陕西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