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孔子叫着子贡(端木赐,字子贡)的名字,“你怎么姗姗来迟呢?我昨晚做了一个梦。夏人将灵柩停置在东阶君王之位上。殷人将灵柩停置在门厅的两楹柱之中,介于宾主之间。周人将灵柩停置在西阶之位上。我孔丘,是殷人之后(商代曾定都于奄,即曲阜,周公平定东夷之乱时,收复奄地,纳入鲁国版图,因此孔子自称殷人之后)。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祭品(家中的两楹之间,是户主之位)。当今之世没有贤明之君,谁能够尊重我呢?我大限将至了。”
卧床七天之后,孔子去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七十三岁。他去世三年之后,春秋时代结束。
《尚书》和《诗经》是由孔子编辑而成的。孔子的伟大由多项成就共筑,其中一项就是编辑《尚书》和《诗经》,一双巨手把“史”和“诗”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立独行的史诗意识。
王者不臣
周公当年的制度贡献,还有一项为“王者不臣”,这也是有中国式民主亮光的。其实所谓民主思维,是对执政者王权的制约意识。
王者不臣,指君主不能当作臣子对待的人,共有八种人,“所不臣者三”,“暂不臣者五”。
王者所不臣者三,何也?谓二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也。(《白虎通义》)
君主不当作臣子对待的三种人:一是“二王之后”,上溯前两代君主的后人,此举措是尊重前代,接续世道传统。二是“妻之父母”,“妻者,与己一体,蒙承宗庙,欲得其欢心,上承先祖,下继万世,传于无穷,故不臣也”。三是“夷狄”,“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比,故不臣也”。这是与周围邻国为友的观念。在当时,尚不知道疆域之外的世界,也不了解域外之国,中国之外,均视为夷狄。到后来对外部世界有了认知之后,又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至于“远交近攻”之策,是特指处于敌对关系的邻国而言。
王者有暂不臣者五,谓祭尸,授受之师,将帅用兵,三老,五更。(《白虎通义》)君主暂时不当作臣子对待的五种人:一是“祭尸”,尸,不是尸体的意思,是活人,是祭祀时祖先的代表者,一般由孙辈中的杰出者担任。夏、商、周时,祭祀是国家的重要之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后世,祭祖时不再用“尸”,而以神像或牌位代表。二是“授受之师”,“不臣授受之师者,尊师重道,欲使极陈天人之意也。故《礼·学记》曰:‘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当其为尸,则不臣也。’”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三是“将帅用兵”,“不臣将帅用兵者,重士众为敌国,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内御,欲成其威,一其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把战事之中的将帅当作臣子对待,旨在树立将帅权威,克敌制胜。“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内御”,是中国古代治国治军的核心思想。“三老”是掌教化的乡官,是基层官员。“五更”也是乡官,用以安置年老致仕官员,“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在古代,官员退休之后,择其德高心善者,到基层任五更,做民心教化工作。君主不把三老五更当作臣子对待,旨在民心至上,是中国版本的民主思想。
周公的了不起之处,是建立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系统思维模式,有政治,有民主,还有宽松的社会生态意识,由此构成了儒家的治世之道。汉代之后,中国确立了“尊儒术”的政治方略,以儒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多个朝代遵循周公开创的儒家治世之道,但基本都有一个大的遗憾,就是普遍缺失周公强调的宽松的社会生态意识。
国之大者,大在长远,如何长治久安?是需要再三思量的课题。
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
中国官制的起和伏
在中国古代,官员不仅是职业,还是身份的象征,要称呼老爷的。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指的不是个体职级的力道,是就整个官制体系而言的。
中国古代社会结束部落制之后,构建的第一个制度体系,就是职官体系。时间是西周初年的周成王时期,顶层设计人是当年的摄政王周公姬旦。这个官制体系严谨而缜密,自周天子以下,分列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个序列。每个序列层级分明,从主官到僚属,职责与职能清晰具体,甚至规定了职数与编制。天官六十三职,地官七十八职,春官七十职,夏官七十职,秋官六十六职,冬官佚失,到汉代以《考工记》补入“工匠”三十职,共三百七十七职主官。前五个官衙序列供职人数五万七千零七十九人,如果加上佚失的冬官序列人员,总数在六万以上。
关于官制体系的著作,在周代初名《周官》,西汉后改为《周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周公姬旦设计出台的这个官制体系,以现代的眼光看,有两个重要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或者称为设计缺失。一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担任官职?是全社会大多数人的代表,还是少数有特殊地位和身份的人?二是担任相应官职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质?职官体系是国家管理的脉络和框架,职责不仅是国家管理,还须推动社会进步,各层级官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称职。这两个重要的问题被忽视,甚至是漠视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