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3日
十多年来我国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
陕西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发现中华秋沙鸭、彩鹮、桃花水母等湿地物种

陕西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    李建朝 摄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齐敏)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2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
  湿地为人类提供多重生态服务功能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良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未来我国将组织申报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湿地城市,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和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继续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为人类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也源源不断提供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面积,满足了世界1/5的人口对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需求。
  陕西2022年以来修复退化湿地1.6万亩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2022年以来,修复退化湿地1.6万亩,7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近年来,陕西省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重要位置审视和推进,把湿地保护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当好秦岭卫士、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抓手,扎实推动湿地保护工作走深走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2年以来,修订颁布《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省级重要湿地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湿地分级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快推动湿地生态修复建设,修复退化湿地1.6万亩,7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2023年以来,新增国家重要湿地1处,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49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8平方公里。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中,玉—芋类比例达95.4%,无劣吁类断面,黄河(陕西段)、渭河、延河等主要干、支流水质全部为优。长江流域46个国控断面玉—芋类比例达100%,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持续为优,出省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域类以上。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功能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有效保护了重要区域的湿地生态环境,扩展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持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健康稳定。朱鹮、黑鹳、大天鹅、黑翅长脚鹬等珍稀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中华秋沙鸭、彩鹮、桃花水母等湿地物种在陕西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