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3日
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实习生 张溪珈)2月2日,由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暨公众考古报告会”落幕。清涧寨沟遗址、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宝鸡下站遗址、汉唐漕渠与昆明池遗址、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城墓地、神木杨家城城址等六个考古项目获评“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清涧寨沟遗址及附近区域的考古工作是近年来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突破。此处发现了黄土丘陵地区规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和殷商文化圈以外数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等文物与殷墟文化十分接近,为探讨陕北地区商代方国政治地理结构、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陲地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考古资料。
  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是继梁代村芮国遗址之后,又一处可确定的春秋早期畿内封邑遗址。此次考古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布局、结构和内涵,为研究春秋早期畿内封邑提供了标本,为全面、立体复原京邑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研究周代分封制、政治地理有重要意义。
  宝鸡下站遗址的祭祀遗存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畤祭是秦的祭祀传统,秦汉两代在雍地先后设立五畤进行祭祀,史称“雍五畤”。下站遗址出土的“密”字陶文,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遗址为密畤所在地。下站遗址作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先秦至西汉时期性质最为明确、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国家祭天遗存,为研究此阶段祭天礼制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唐漕渠与昆明池遗址考古是国家文物局“大考古”理念的重要先行者和杰出践行者。它不仅确定了汉武帝为开辟“丝绸之路”而开凿的昆明池的池岸线、池深、库容及相关要素,还明确地发现、确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汉唐漕渠的取水口和部分渠身,共同构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汉唐时期水利工程考古。该项考古惊喜地发现了“八水绕长安”中久已不存的滈水,并藉此确定了周都镐京的东界、南界,共同构成了周代都城和水利考古的重要发现。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城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从十六国北朝延续至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独立墓地,使我们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对十六国北朝至唐初三百余年间,北方复杂历史背景下长安地区的人群构成、文化融合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示作用。这里不仅是一处布局完整的墓地,更是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典型案例,它从葬制、葬俗、排列以及墓葬方向、迁葬的方式和归葬祖茔的习俗等全方位展示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从考古学角度解读和阐释中华文明融合与发展的绝佳范例。
  神木杨家城城址由东城、内城、西城、北城四座小城组成,城垣轮廓清晰,军事性质浓郁,为全国少数保存较为完整的唐宋时期州县城址。麟州为唐宋时期的西北边关重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北宋名将杨业一族生于斯长于斯。此次考古发掘的杨家城城址结合地望、文献等证据,可以确定杨家城即为唐宋时期的麟州城。该城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北宋时期的地方军事策略、城防设施、建筑结构等提供了重要资料,还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过去一年,陕西考古发现不断、捷报频传。陕西省考古学会秘书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在采访时表示,此次获评的考古项目充分体现了陕西省去年考古工作类型的丰富性。“第一,从时间来看,不仅有商周时期的,还有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的,可以说这是构建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历史的重要片段。第二,这些遗址有墓葬系统的,也有国家工程的槽渠、道路系统,去年全省考古工作践行了国家大考古思路,是体现我们工作成果有力的一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陕西开辟的大遗址,深化它的研究和阐释,深入挖掘它的价值,进一步展现中华文明的五大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