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蓝田县吃过一种美食,味甘微苦、养肝明目、解暑,印象非常深刻。这个美食是用长在秦岭北麓的一蓬灌木枝条上摇曳的叶子做成的,蓝田人名曰神仙粉。
蓝田人用树叶子揉成的汁液做成凉粉,因此,在我的眼里,蓝田人也是神仙。其实,制作神仙粉的原料当地人叫它秘密梢(糜糜梢),是生长在秦岭深山里背阴山脊上的一种灌木。经查,学名叫二翅六道木(中药药理学证实,二翅六道木所在的忍冬科及其六道木属植物大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对抗氧化自由基引起的疾病)。
秘密梢树叶片如榆树叶子,面绿背白,开着粉色的喇叭花。采秘密梢的叶子是有讲究的,必须在春末夏初,新叶太嫩,不能采,揉不出胶质。花败后,叶子太老,做出来的神仙粉味苦,口感不好。我曾和一群驴友在秦岭山中遇见采秘密梢树叶的乡民,穿着红红绿绿的雨衣,采摘秘密梢树叶。他们一人一背篓,头顶手帕,翻山越岭,身手矫健。听山民说,他们采摘树叶是要做一种美食,我们便来了兴致,几个人跟随下山,才得以近距离观摩神仙粉制作的全过程。山民们把采摘回来的树叶晾干后放入盆中,然后加入沸腾开水,待稍凉后用力揉搓,去除叶柄及杂物,再放入干净的器皿之中,待冷却之后就变成凝胶状,真的太神奇了。
制作神仙粉的关键是对浆汁稀稠的把握,稀了,成品太软不成形,稠了,成品通透性差,口感不好,苦味重。做神仙粉久了,山民都是高手,他们只需将浆汁扬起,观察流下浆汁的状态,就能判断浆汁的稀稠。如果浆汁浓稠,还需要加一些凉开水稀释,最后加几滴菜籽油除去浆汁中的泡沫,静放在阴凉处。
如果清早看见昨夜的浆汁还是一盆水,蓝田人也不恼,他们说,没有缘分。后面紧跟一句话说:神仙不让做,当然做不好神仙粉。
做好的神仙粉卧在清水中,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神仙粉是神仙赐予的美食,做好的神仙粉和豌豆、荞麦、土豆淀粉做成的凉粉保存方式一样,就像秦岭山里朴实的山民。秦岭山里的树叶子做成凉粉,就显得没有那么金贵,一律存放在水中浸泡,苫一块凉水浸湿的白布,置于案板之上,神仙粉制作过程完成。
蓝田人卖神仙粉不用大声吆喝,如果有人经过,看见摆在村口、十字路口的凉粉摊,脚下迈碎步紧走几步,放下肩上的铁锨,裤管一高一低,眼睛却有穿透力,食者的目光早已越过白布看见水里卧着的神仙凉粉了。
摊主伸手从水里捞出一块四四方方的凉粉置于案板上,一把大刀“当当”切成麻将大小的块,粗瓷碗一定是冒尖的。一碗神仙粉醋水蹿鼻,蒜蓉卧在颤颤的凉粉上,一勺油汪汪的油泼辣椒呈扇形在凉粉上散开。吃者先咂嘴唇,肚里的馋虫早已伸出舌头从食道里探出脑袋。我奇怪,蓝田人把吃神仙粉叫“喝粉”,区别于湖南人的“嗦粉”,极准确,极具蓝田特色。喝粉者一碗凉粉端在手里,竹筷子顺着碗边轻轻搅动,喝粉开始,大嘴张开,“呼噜,呼噜”,半碗凉粉已下肚。再看,凉粉已经全部进了肚子。喝粉者右手抹嘴,左手揉搓肚子,闭眼享受一会儿,半晌,猛地睁开眼睛,用手指点着案上的瓷盆:再来一碗,调料味淡。
喝粉的人第一碗过嘴瘾,第二碗不紧不慢,慢悠悠一小口一小口地嘬。这时候,食者口里开始有了家常话,听上去说的是山里、地里的庄稼长势,驴马牛羊下崽。食者一边细吃,却眼观六路,只要盯见急急火火一路趔趄冲过来的人,那一定是喝粉的人,端起案板上的半碗凉粉,一口喝了,结账起身满足地走了。
蓝田人懂礼数,神仙粉再好吃,吃饱喝足也得让出板凳。卖神仙粉的在炎炎夏日忙得很,都是乡亲乡邻,顾不上打招呼,立马揭开苫着的白布,水盆里清爽的凉粉不多了,得赶紧给降温下火的人舀上一碗。
蓝田县焦岱古镇的神仙粉最为出名,夏秋时节去焦岱镇,大街上最醒目的一定是卖神仙粉的摊子。一张小小方桌,几条山里杂木做的板凳,桌上摆满坛坛罐罐,一定是:柿子醋、调料水、盐、蒜泥、油泼辣子、芥末、炒韭菜。
蓝田人出门在外,酷热的时候馋一碗凉粉,于是托人寄一包树叶,一家人淘洗揉搓,甚是神圣。一家人忙碌大半夜,一大清早进厨房观看,见案板上是一盆清水。神仙粉还得蓝田的水,出了门的叶子也认生,要吃神仙粉还得回蓝田。坊间有传闻,有人从北京打飞机回蓝田去吃神仙粉,不知真假。我想,应该是真的,我也有从北京打飞机回陕西吃凉皮的经历,呵呵,肚子里馋虫在勾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