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31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40)
○ 穆涛
  破斧
  《破斧》具体抒写周公率军东征之艰辛,以及东土百姓对周公的感念。诗中的“四国”,有两种诗解:一是周灭殷后,分王畿之地为邶国、鄘国、卫国,作为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属邑,并监理武庚的殷地,此为四国;另一种是泛指东方叛逆之国。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战斧已经残损,斨也残缺。周公东征,四方之国闻风惶惶。周公的恩德广大,怜悯我们东土的平民百姓。
  战斧已经破损,锜也残缺。周公东征,四国的叛逆已被感化。周公的恩德历历可见,佑护我们东土的平民百姓。
  战斧已经破损, 也残缺。周公东征,四国已经安定。周公的恩德,在东土的百姓中广为传诵。
  伐柯
  《伐柯》是一首寓言诗,极富哲理意义。做斧柄要用斧子伐木,娶妻要以媒妁为桥梁。此诗意在劝谏周成王,治理国家如果却弃周公不用,是悖理之举。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如果做斧柄,是需要斧子伐木的。如果娶妻,是需要媒妁之约的。简单的斧柄之中,蕴藏着大的规矩。有一位美好的姑娘是家政能手,正在等待迎娶。
  九罭
  九罭,是捕小鱼的网。周公东征,平叛抚民,深得东土之民的爱戴。此诗意在挽留周公居留鲁国。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一张小网,捕到了大鱼。我赞美的是一位贵人,衣着锦绣,气宇轩昂。鸿雁在水边飞翔,我敬仰的人呵,却无所归依,请屈就在此吧。鸿雁在田野飞翔,我敬仰的人呵,一去将不返,请屈就在此吧。藏起他的行装,留住敬仰的人,我的心才会充盈而不再悲伤。
  狼跋
  《狼跋》一诗,应为西周大夫所作,以狼的不堪之态,反衬周公的进退从容。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一匹狼,前行触磕了下巴,后退踩了尾巴。周公身姿健硕,足蹬红靴,气宇非凡。一匹狼,后退踩了尾巴,前行又触磕了下巴。周公身姿健硕,从容有度,德被八方。
  周公是西周政治的总设计师
  周公是中国大宰相的开端人物,有智慧,有胸襟,有境界,也富于感情。政治人物如果失之情感缺位,僵硬如铁,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就会是冷冰冰的。后世尊周公为圣人,即含着这样的寓意,既有超拔高耸的政治性格,同时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常人体温的人。
  《昊天有成命》是一首描述周成王时代社会秩序和精神风貌的诗,全诗只有七句。严格讲,周成王时代是由周公缔造的。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谧。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周成王时代,是西周第一个黄金时代。《昊天有成命》这首诗,是颂扬时代品质的。西汉文学家贾谊解读这首诗时,以“鬼不厉祟,民不怨谤”概括那个大时代。
  夫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谧。”谧者,宁也,亿也。命者,制令也。基者,经也,势也。夙,早也。康,安也。后,王。二后,文王、武王。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孙也。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及成王承嗣,仁以临民,故称“昊天”焉。不敢怠安,蚤(早)兴夜寐,以继文王之业。布文陈纪,经制度,设牺牲,使四海之内,懿然葆德,各遵其道,故曰“有成”。承顺武王之功,奉扬文王之德。九州之民,四荒之国,歌谣文武之烈,累九译而请朝,致贡职以供祀,故曰“二后受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谧”。(《新书·礼容语下》)
  文王有大德,但灭亡殷商的大业未竟。武王灭商建国,却没有实现国家大治。成王继位之后,施以仁政,因此称“昊天”。不敢懈怠,夜以继日,秉承文王开创的事业,规划国家纲纪,设立社会制度,循天地秩序,承祖脉传统,四海之内懿然葆德,各循其道,因此称“有成”。承顺武王之功,奉扬文王之德,九州之民,赞誉文王武王业绩。四方邻国遣使者呈献贡品,因此称“二后受之”。那个时代,天地调和,神人谐穆,鬼不作祟,民不怨谤,因此称“宥谧”。
  西周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具备国家政治框架的时代,开启了以制度治国的帷幕,这是周公的创世贡献。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周礼·天官冢宰》)
  周公摄政七年,做了七件大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一是武王去世后,摄政理国,稳定朝政局面。二是平复三监及殷商旧贵族叛乱。三是剿灭奄国及江淮流域祸乱,东就鲁国,稳定东部局势。四是建立嫡长子袭位制,分封诸侯。五是营建洛邑。六是著《周官》,设官分职,典立制度,经纬社会秩序。七是致政成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