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31日
秉持“大文物”理念 坚持“大考古”思路 拓展“大历史”视野 紧抓“大发展”机遇
陕西谋划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月30日,陕西省召开全省文物局长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作题为“保护传承中华文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更好书写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陕西篇章”工作报告,就做好今年文物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谋划推进新时代陕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部分指标提前完成,列入国家和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文物项目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修缮的工作措施》,省财政厅印发实施《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八大重点工程真金白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保障更加有利。
  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成功举办,圆满完成“中国—中亚峰会”接待任务,高规格召开“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精心举办“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石峁、统万城、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延安革命文物国家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实施引汉济渭、隆基绿能、延榆高速铁路等近千项重大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涌现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和6万余件(组)珍贵文物。全省备案博物馆353座、社区博物馆66座。“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巡展活动先后走进16所港澳台高校和文化场所。
  2024年陕西省文物工作要秉持“大文物”理念,坚持“大考古”思路,拓展“大历史”视野,紧抓“大发展”机遇。
  精心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尽快建成投用全省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推进《陕西帝陵保护条例》立法,加强陕西长城、石窟寺等重要文化遗产法规建设,加快黄帝陵、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安碑林等保护规划和革命文物片区规划申报审批工作;统筹全国、省级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低级别文物保护管理,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做好“三区三线”划定中文物保护评估体系建设,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好文物。
  做好古建筑、砖石建筑、石窟建筑保护维修、监测评估和保养维护,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推动古籍、壁画、有机质等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组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革命文物征集、认定,实施抗战革命文物专项保护工程,提升低级别革命文物保护水平。加大文物安全科技研发投入,推广无人机等装备在田野文物安全防护中应用范围。
  此外,出台陕西省《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实施方案》,加大文物科技研发投入和高新科技应用范围,推进与省科技厅“两链融合”、与省社科联“文物保护利用重大课题”研究。
  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完善学术研究体系、创新田野工作模式,加快国家和陕西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不断提升考古发现、分析研究综合集成能力。
  积极做好考古发掘和阐释工作,紧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国家重大课题,加大与山西、四川等毗邻省份合作力度,推进石峁、太平、寨沟、秦东陵、秦雍城、秦咸阳城等重点考古项目,用更加丰富、立体的实物证据和研究成果,更好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扎实开展秦蜀古道资源调查、价值阐释和保护展示,加快汉长安城遗址规划编制、考古研究、环境整治等部省共建内容全面落实,推进省级文化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工程实施。策划推出“吉金中国”“天下同一”等反映中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系列展览,广泛搭建“数字+考古”“科技+考古”“媒体+考古”等宣传普及平台,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以物知史、以史鉴今的重要作用。
  将各类文物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统筹优化、科学有序建设文化遗产主题游径。精心筹办好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推进革命文物主题游径、长征历史步道重点项目建设,以更多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拓展与中亚国家的文明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内容,集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力量,推进中国·中亚联合考古、中缅蒲甘他冰瑜寺保护修复等国际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合作,深化中法公输堂、茂陵石刻、中英“骏”工程、中美数字教育等文化遗产项目合作。
  加强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好日本、亚美尼亚展览引进和西班牙、匈牙利等外展展出工作。赴台举办“大秦雄风”3D打印特展,持续举办西安碑林两岸临书展;认真办好“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中华历史研习营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