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7日
秦陵“帝国第一陪葬墓”取得重大考古发现
发现目前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独辀车或为下葬时的载柩车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月2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外公布了“帝国第一陪葬墓”秦陵1号墓葬的最新考古成果。从2013年开始,考古人员对该陪葬墓进行了持续发掘,墓内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和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等珍贵文物。此外,考古人员分别在大墓的北侧墓道以及三座陪葬坑内,发现了四轮独辀木车、四马驾独辀木车、羊车等遗迹。其中,四轮独辀车也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
  1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侧约440米处。平面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两侧有三座车马陪葬坑。墓葬南侧、西侧有壕沟环绕;北侧为断崖;东侧为古河床,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墓全长约100米,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墓壁有三层台阶,墓室分布大量木炭,墓上曾存在着封土,初步判断,墓内有两椁两棺。
  墓内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以及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陶器器形有茧形壶、缶、罐、豆、盆等。青铜器有鼎、豆、钫、壶、盘、甑、灯以及编钟、琴轸等。玉器有玉圭、玉璧及小玉鼎等。兵器有铁剑、铁甲、带廓铜弩机、铜戈等。小型明器有金银骆驼、舞袖俑、吹奏俑、百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银盒等。另有金带钩及数量较多的铜半两。
  北墓道直通墓底,考古人员清理出一辆四轮独辀木车,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木车遗迹保存完整,总长约7.2米,上面有完整的方形彩绘车盖,东西宽2.6米,南北长4.2米,红色鲜艳;已清理出19个铜质盖弓帽,都套在盖弓上,盖弓保存较好;车盖下压有方形木架,应该是车舆,车舆上面有曲尺形、圆柱形铜构件,两侧共有4个车轮,附有大型铜质车軎;车衡与车辕十字相交,衡上有两个车轭,都保存完整。专家初步判断,这辆四轮独辀木车与棺柩下葬密切相关,可能是下葬时运输棺柩的载柩车。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属于一种非常少见的丧葬现象。
  三个陪葬坑出土形式形制不同、用途迥异的木车。一个坑内埋藏5组车马,包括独辀木车4辆,双辕木车1辆。其中一组为羊车,六羊并列一排,骨骼保存完整。身上装饰有类似于驾马的铜节约、带扣、铜环等青铜马具,显示出处于驾车状态。坑内出土器物主要是车马器,包括盖弓帽、铜泡、节约、辖軎、车轙、角柱饰、衡末饰、轭顶饰、铜环、马衔鏣,以及铜盆、铁斧、铁铤铜镞等器物。这些车马集中反映了男性墓主生前出行的盛况,展现了秦帝国时期陪葬车马形制与组合的新变化、新形式,是中国车制变革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此次发掘也丰富了车马陪葬坑的内涵,对认识墓主的身份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本次通过对墓葬及其陪葬坑的发掘,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1号墓为一座大型中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丧葬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极具价值的考古资料。”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此墓从属于秦始皇帝陵,与帝陵整体规划设计紧密相关,时代为战国晚期到秦统一时期。墓主等级极高,是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它见证了夏商至战国晚期王陵“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战国晚期到宋元明清帝陵“独立陵园制”的形成与确立,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对秦帝国统一前后物质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制度文化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