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7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32)
○ 穆涛
  “五经”的排序,司马迁和班固有区别。
  《史记》中对其的排序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汉书》的则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两位史学大家,一位在西汉,一位在东汉,既代表个人的学术观,也昭示着不同朝代的文化认知。“五经”是汉代认定的五部经典著作,汉代设立的“五经博士”代表着当时的国家学术水平。这五部著作,既文法卓越,同时均以史学为根基。《尚书》《春秋》是史学范畴;《诗经》是文学,但内核是史存与史思;《礼记》是社会原则与行为规矩的研究著作,基础也是史学,是对历史细节进行梳理,并做出规范和鉴别;《易经》集哲学、天文学、社会学、文学之大成,同样是在历史记忆的土壤中长成的苍劲之树。中国人讲的“文史不分家”,即是源此而出。
  经由孔子这双巨手编辑而成的《尚书》和《诗经》,把史和诗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中国人讲的“史诗”,与西方的认知不同,不是文体的概念,也不在“宏大叙事”那个层面,中国人的“史诗”,也不是“神话”,而是“人话”,是直指世道与人心的冷静意识与文化情怀。“五经”中所包含的东西,尤其是《尚书》和《诗经》,在秦始皇时代是砍头之书,而在汉代是治国之书。我们今天的文学和历史学,在这些领域的思考欠缺得太多。承续中国文化传统、汲取典籍中的智慧重要,但认知典籍之所以成为典籍的方法,包括典籍所植根的历史土壤,以及人文生态也同样重要。
  《尚书》与《诗经》的一场风云际会
  国之大者,是以治国观念的蹈大方为基础的。
  《多士》,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是周公代表周成王作的训诫辞,训诫对象是殷商亡国之后发动叛乱又被节制的旧贵族。这篇训诫辞不足九百字,但内涵丰富,而且藏着两个了不起的政治判断:一是如何稳妥安置前朝的遗老遗少;二是清醒地对待持不同政见者,明确画出底线和红线,剥夺政治权利,但不限制人身自由,给予生活出路。其中最闪光之处,是父辈之罪不牵连后代。既斩断戴罪之人的妄念,同时赋予其新生活的希望。
  在三千多年前还没有走出奴隶制度阴影的时代,有这样前瞻性的社会认知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次训诫的背后还潜伏着一系列起伏跌宕的故事,如一部历史纪录大片。
  故事的发端是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史记·周本纪》)。“诸侯畔周”只是外患,还有内忧,周公摄政引起姬氏兄弟之间的不睦失和,以及当朝重臣召公的猜疑。
  《尚书·周书》中,《君奭》《大诰》《金滕》《召诰》《洛诰》《多士》六篇文献记载的史实,构成这部纪录大片的主线索,《多士》是剧情高潮。《诗经·豳风》中的《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六首诗,与这一系列事件密切关联,是穿插于这部纪录大片中的主题曲。《尚书》与《诗经》相互映照,钩沉出三千多年前的这一段沧桑史。
  从周公摄政,到遭遇阻力辞摄政王,东就鲁国,之后朝廷迎归周公,营建洛阳城,再到代表成王致训诫辞,历时七年。七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是这样一步一步展开的。
  周公摄政引起的危机
  周文王与正妃太姒生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长子伯邑考在殷商时“质于殷”,后被商纣王所杀。一种说法是文王被囚禁羑里城时,纣王把伯邑考烹为肉羹,给文王喝下。
  此为小说家言,不可信。
  次子姬发和四子姬旦最为出类拔萃,是文王的左右手,姬发即武王,姬旦即周公。姬旦最初的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一带,因此称“周公”。后东封鲁国,史称“鲁周公”。周公为人孝顺仁厚,先尊奉文王,后辅佐武王,一心一意,谨慎作为,深得文王和武王的器重。“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史记·鲁周公世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举兵伐纣,殷商亡国,周朝建立。灭亡殷商后,武王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襄理殷地,以延嗣族脉。派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做监国,史称“三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史记·鲁周公世家》)。
  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出任摄政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襁)葆(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叛),周公乃践阵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践阵,是即位登基的意思。古代祭祀的大殿之前分东西两个阶级,东阶为主阶,称“阵阶”,君主由阵阶上位。“周公乃践阵”,周公是臣子,代表成王由阵阶祭天告祖,引起管叔鲜等兄弟之间不睦失和,当朝重臣召公对此事也持不同意见,“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尚书·君奭》)。此时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周公摄政理国,却有践阵之举,有“亲政”之嫌,召公不悦。周朝的政局由此产生了严重危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