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宋光)1月10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通知,部署安排全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明确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和限制性条件。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培训贷”等问题的用人单位,要纳入招聘“黑名单”。全力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努力建设、打造一批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
陕西省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按照1∶500师生比,配备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按照不低于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总和的1%设置就业工作专项经费,落实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配齐配强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加强就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加强就业工作业务培训,推动就业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整体提升。各高校要把毕业生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群体,形成“校院联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要调动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特色鲜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努力消除就业歧视。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歧视性条款和限制性条件。对存在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培训贷”等问题的用人单位,要纳入招聘“黑名单”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
各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专业对口岗位信息征集力度,努力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信息。
发挥优势特色开拓学校就业主渠道。要深入挖掘“特色办学”“行业办学”“产业办学”潜力,立足自身特色,打通行业产业促就业的资源拓展路径,从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开拓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主渠道。
各高校要加强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供需对接,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和学生实习实训,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便利,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
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各高校要积极转变认识,创新就业方式,健全手续办理、政策落实和跟踪服务制度等。加大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和宣传实施力度,加强相关孵化基地、服务平台建设,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倾斜,为其在创业指导、项目推介、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充足服务。
鼓励引导毕业生进入基层就业。各高校要大力挖掘基层就业空间,搭建基层就业人才通道,积极探索校地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采取有效方式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乡村振兴一线就业创业。要深入挖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等。
用好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各高校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障家庭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要严格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开展重点帮扶,为每名就业困难毕业生至少提供有针对性的5个岗位信息,通过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岗位推荐等措施,持续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有效帮助,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全部就业。
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步伐。各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步伐,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
加强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各高校要严格执行毕业去向登记制度。要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全面校级复核,建立校级核查台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