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一个公安战线的女人,一个丈夫同样在扶贫还决定去扶贫的妻子,一个女儿在高中上学面临高考的母亲,在佳县乌镇刘家峁扶贫一蹲就是七年。
七年,对一个青春茂盛的公安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她管不了那么多,当她看到村里的荒凉看到村民的贫困,她的眼窝湿了,她的胸腔堵上了一块石头,她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重担——扶贫。
初开始,也就是记录,天天将看到的人、事等记在本子上,也就是日记。记罢日记已经好多年了,那还是上学时候的习惯,现在又拾起来了。过一段再翻开,就添加,就润色。偶然的机会和几个朋友互聊“晒信”,被添加到了网上。网友一片“赞”声,就觉得或许可为扶贫助力,就再回过头去加工,加进了感情,加进了文学色彩,加进了图片……一发而不可收,就成了《光景》的出发地和摇篮。
本来不是文学,也就是一个“女警扶贫记”。但其间的生动细节,其间的感情融渗,其间的工作辛劳,让读者走进去就拔不出来了。他们是在读故事读情感乃至于读小说。这是真的吗?但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那都是活生生的事实。连续四个月,她没有走出村子一步,她的腿肿了,那一家一户地走,比在公安岗位上执勤走的路都多。再加上疫情,协助打疫苗,进户访病人……她病倒了,住院了,打吊针时她还在接电话,蹲在马桶上她还在回微信——都是村子里的事情。再后来,她的喉咙出了问题,回不成电话,她就只能以“信”作答。鉴于此,单位上欲选择新人替代她的扶贫。她谢绝了,她知道,新人需要适应,没有她熟悉,她的心里已经被刘家峁拴住了,每时每刻——那个孤寡的大爷,尤其那两个叫她“苏妈妈”的孩子,她必须回到刘家峁去,越快越好,她拔下针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村子。村里人像接待自己的女儿回娘家一样接待了她,两个孩子投进她的怀抱哭得一塌糊涂……她又回来了。
她只是记录,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些画面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呈现在文字上的时候,这些琐碎的事情、细碎的文字,让我又有一种痛感、掏空感、落寞感,且足够真实。”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真实是生命的升华,真实是一个生命的最终价值。
我只是复述,我觉得我不需要评价,读者是会自己评价的。一本书活的是读者,不是评论家。这本书距离我们很近,写这本书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的城市,就在我们身边。她本来就和我们一样,可她现在不一样了,她的身体扎根在佳县乌镇刘家峁七年,七年期间,她的灵魂升华了,她和村民的距离缩短了,她的情感和村民的情感融浸在一起,所以才有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来的,是她用自己的血汗凝注出来的,是她用自己的良心一个字一个字在刘家峁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复述,评论是廉价的,行动才是伟大的。因为它不是虚构的文学,不需要评价它的结构技巧。它是行动的记录,只要看她的故事,就足够了。
(本文作者本名龙云。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年选、选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