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镇巴县青水镇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该镇为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苗寨建设,积极探索“非遗+”工作新路径,让非遗文化在青水“聚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聚焦非遗传承 让非遗文化“聚起来”
近年来,青水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项目资金效益,投资100余万元,支持苗绣、竹编、蜡染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2021年创建苗绣坊、竹编坊;2022年8月通过招商引资,在辖区内朱家岭村新建苗族蜡染加工基地、蜡染展厅,进行蜡染培训,购置蜡染加工设备等,总投资2100万元,带动50名苗乡群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该镇创建西北地区唯一以苗族文化为主题的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馆内对非遗艺术品进行全方位展览,重点展示少数民族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记载苗族历史的特定纹饰符号苗绣,使更多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爱上非遗。
办好非遗活动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广泛培养苗绣非遗传承人、带动妇女就业创业,2023年该镇先后组织两期苗绣技能培训班,传授苗绣针法、图案样式、颜色搭配等技艺,共有200余名苗汉妇女参与。探索“公司+绣娘+订单”新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绣娘”下达订单,企业统一回收后支付报酬,帮助广大“绣娘”实现家门口增收。
2023年11月中旬,由镇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陕南民歌节“苗乡风情消费体验专场”活动中,该镇组织开展的拦门酒、蜡染坊、芦笙歌舞、竹竿舞、苗绣产品展、苗服租赁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让游客体验到原生态的苗族风情,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创新非遗产品 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在朱家岭村的蜡染坊,非遗传承人杨兵用铜刀刃蘸蜡,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泡数次,再用沸水煮去蜡质,最终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效果。
青水镇积极推广“非遗+”“非遗工坊”等模式,让“非遗”文化在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火起来”“潮起来”,将蜡染、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旅游业相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打造既时尚又有内涵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青水镇将进一步探索“非遗+”工作新路径,打造产业集群,推动非遗技艺精湛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技艺过硬的绣娘团队,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和主题旅游线路,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创造性传承,走出一条靠老手艺激发乡村新活力的致富路。
文化艺术报通讯员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