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8日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10)
○ 穆涛
  冬至这一天
  中国人传统的认识里,一年开头的第一天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冬至。
  这一天阳气由地心开始上升,又称“一阳”。“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这些诗词句子体现着古人对冬至及天道人事的认知。冬至过后,小寒与大寒之间是二阳,三阳专指立春这一天。三阳开泰,指的是从12月22日(前后)到2月4日(前后),阳气上升运行四十五天后浮出地表,润泽万物生长,普降吉瑞。中国古人对一年里首日的定位,和西方的“元旦”相差约十天,这和东西方地理位置的差异有关,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确切地讲是站在渭河流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得到的结果。是不是比西方更科学不敢讲,但这种认识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之前,古中国地大物博,使用过六种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六历”最大的区别是岁首正月设置的不同,其中仅有“夏历”的正月与今天一致。“黄帝历”“周历”“鲁历”均是指冬至所在的月,即今天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殷历”的正月是今天农历的十二月,即腊月。秦朝大一统后,施行“颛顼历”,岁首正月为冬至前的一个月,即今天农历十月,也不叫正月,称“端月”。《史记》和《汉书》中,凡涉及纪年,均以十月开始即是这个原因。
  中国皇帝以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刘彻执政第三十七个年头,改革历法,废“颛顼历”,颁行“太初历”,后世的多部历法,均以此为基础而成。“太初历”既守天体运行规律,又兼顾农业生产的物候、动物的生育生长、植物的荣枯,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因而中国的历法也称“农历”。如正月有立春、雨水两个节气,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草木萌动”等;二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物候是“桃始华,仓庚鸣”“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等;三月有清明、谷雨两个节气,物候是“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戴胜降于桑”等;六月有小暑、大暑两个节气,物候是“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土润潺暑,大雨时行”等;七月有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物候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祭鸟,禾乃登”等;十月有立冬、小雪两个节气,物候是“水始冰,地始冻,野鸡入水为蜃”“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等;十一月有大雪、冬至两个节气,物候是“虎始交”“蚯蚓结,麋角解(脱落),水泉动”等。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天象与天道,起于对天地的敬畏,老百姓的口头禅是“谢天谢地”,同时也还含着制约皇权的禅机,以“伤天害理”的理念限制皇帝的言行,这是中国早期的“民主特色”。“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聚,会)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告诫)也”“人主(皇帝)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风灾),枉法令则多虫螟(蝗灾),杀不辜则国赤地(大旱),令不收则多淫雨(水灾)”(《淮南子·天文训》)。
  中国古代历法的底线是“应天时,顺地理”,而对“人定胜天”那句老话的解读,是人心和顺、百姓康定,是天大的事情。这也是早期的中国民主思维,以民为本,以民比天。
  端午节,自汉代开启的国家防疫日
  端午中的这个午,是十二地支序次里的午。
  中国古人的天文观念,是以冬至日为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这一天阳气由地心上行,因而也称“一阳”,“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冬至所在月是今天农历的十一月,古人以十二地支纪年,这个月称“子月”,之后依次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午是农历五月。端午具体指五月的首个第五日,即五月初五。
  古代中国人对五月有顾虑,甚至有恐惧。五月不宜盖房子,“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上任官员的仕途,就此止步,不再高就,“五月到官,至免不迁”(《风俗通义》)。夫妻房事也暂停,一些地方的民俗,新媳妇要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躲五”,这个月播种出生的孩子,男伤父,女伤母。这个月,须处处谨慎行事,“掩身,毋躁,止声色”(《礼记·月令》)。在古代,五月还称“毒月”,上中下旬的五、六、七日,合称“九毒日”。古代的这些认识,与对瘟疫的恐惧有关。五月阳气炽盛,同时阴气滋生,阴阳交争易发瘟邪。“九毒日”,用今天的话表述,叫“瘟疫高发期”。端午,是“九毒日”之首,在汉代,这一天要举行国家大祭祀驱瘟。把这一天确立为节日,是唐代之后(此说依据马汉麟先生)。这个节日的含义特殊,不是节庆,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全民防疫日”。
  我说说汉代时候,人们对端午的一些认识。
  十二地支纪年,从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开始,“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子,对应农历十一月,丑是腊月,寅是正月,卯是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