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8日
建机制 强基础 提效能 求创新
宝鸡市陈仓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陈仓区从宝鸡市3个申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脱颖而出,成为陕西省首批10个创建县区之一,也是宝鸡市唯一获得创建资格的县区。两年来,陈仓区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契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以“建机制、强基础、提效能、求创新”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通过创建,有效破解了制约陈仓区公共文化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化解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同发展不均衡的突出矛盾,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完善体制机制 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陈仓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从创建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成立了区长任组长、18个区级部门为成员的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挥高质量示范区基层党委政府作用,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列入了《陈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了《宝鸡市陈仓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和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陈仓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方案》《陈仓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办法》《宝鸡市陈仓区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意见》等系列文件。将城乡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列入对各镇(街)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进行督导,稳步推进。
  区财政每年都按时拨付文化专项资金、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专项追加经费。据统计,创建以来陈仓区共投资2995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等。制定《宝鸡市陈仓区文艺表演团体文化惠民演出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每年列支150多万元购买“公益性送戏下乡”“虢镇城区月月有秦腔演出”“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公益性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演出。每年列支88万元聘用基层文化工作人员20名,列支62.8万元用于村文化员管理。为了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工作水平、建立群文人才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全面艺术普及,新创“陈仓文化90分”群文大讲堂品牌,截至今年9月,共举办18期,参与人数达到1500余人次。积极利用多种平台对文化干部进行培训。2020年以来,陈仓区先后有2人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
  加强设施配备 筑牢公共文化惠民基础
  陈仓区有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报刊阅览区、图书借阅区等16个服务窗口,计算机80台,2023年11月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区文化馆建筑面积4018平方米,设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14个功能室,在第五次评估定级中晋级为国家一级场馆;区博物馆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分有序厅、东展厅和西展厅。全区14个镇(街)、173个村(社区)都建设有镇(街)综合性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和功能完全配备率全部达标。14个镇(街)文化站各配备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173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各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每周向群众免费开放42小时以上。
  为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服务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总分馆制建设,陈仓区制定了《陈仓区关于推进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建成区级文化馆总馆1个、分馆14个、基层服务点15个;区级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及服务点(农家书屋)186个,将29.3万册图书纳入图书集群管理系统。投资198万元,分别建成虢镇大道城市书房和天悦城市书房。全区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55万册件,人均占有藏书1.6册,每册藏书年流通次数为0.6次以上,人均年新增图书购置费1.9元,人均到馆次数0.6次,可用数字资源13TB。
  加大供给投入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方式
  陈仓区文化底蕴深厚,1996年10月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2012年11月荣获“陕西省文化先进县(区)”,从2013年以来先后打造了“陈仓区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虢镇城区月月有秦腔公益性演出”“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公益性电影放映活动”四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辐射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城乡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科学合理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截至2023年8月,“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城区已经举办演出280多场次,观众达150多万人次,农村已经举办400多场次,观众达210多万人次。
  陈仓区立足于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常态化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先后制定《宝鸡市陈仓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基层综合文化站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激活机制》等规范性文件,从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规则及免费开放资金的使用等方面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从2022年开始,区政府每年都专门印发文件,对节日文化活动组织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都安排举办十大有影响的群众活动。2023年春节期间,全区上下举办文化活动总场次达217场,参与人数达44万人次。
  在创建工作中,陈仓区高度重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保障多层次、不同群众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先后开展非遗、文物进校园活动4次,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60场次,公益性电影进乡村4152场次,电影进军营活动2场次,电影进敬老院演出2场次。在区图书馆设置有视障阅览室,常年与区残联合作举办“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展播、“阳光悦读·点亮心灯”盲人阅读活动。区文化馆针对特殊群体,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展览2—4次,展出作品200余件,参与人数达2300余人次。开展社火脸谱绘制技艺、音乐、剪纸、泥塑等艺术走进村、社区、敬老院、学校等,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陈仓区通过利用互联网举办网上摄影、书画、舞蹈、阅读朗读分享会等方式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据统计,创建以来区图书馆免费为群众提供全民阅读、培训讲座活动133次;与陕西文化云、陕西数字文化网共享数字文化资源2192条。区文化馆开展非遗展示和文化活动直播100余场次,累计点击量突破80万人次;2023年进行春节线上文化活动“云上文化年 精彩看陈仓”和大型社火游演线上直播等活动35场次,浏览群众达35.8万余人次。14个镇(街)、173个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都按照要求配备了无线网络和数字文化墙,具备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群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网络智能终端,使用数字文化服务产品和省、市、区级文化场馆的数字服务资源。
  创新服务方式 促进公共文化多元化发展
  为扩大社会参与范围,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陈仓区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建立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据统计,陈仓区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村集体投资的多元化方式投资2829万元,打造翟家坡村社火传习所、社火博物馆、西秦社区博物馆、巩家泉村村史馆、何载纪念馆等新文化业态和新型文化空间40个。维修古戏楼21个,现有保存完整的陈仓古戏楼114个(含高新区33个),编辑整理出版《陈仓古戏楼》专著,传承古戏楼文化,保护文化阵地。将创意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高效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为加强业余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陈仓区促进业余文艺团队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大力培育文化志愿者团队,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陕西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平台招募文化志愿者1051名。有秦腔自乐班、社火表演队、锣鼓队、秧歌舞蹈队、合唱团等业务文艺团队526个,共有会员3500人。区文化馆培养了12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艺团队,每个村(社区)均培育了3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这些群众文化团队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广场、城市公园,开展广场舞辅导、自乐班培训、教群众唱红歌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具有陈仓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新模式。
  陈仓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在景区建设中,积极挖掘风景名胜区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组织开展西山酒歌、西山刁鼓、《三英战吕布》《铡美案》等演艺活动,使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打造出“千年虢镇 中国陈仓”的旅游品牌。
  打造特色品牌 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陈仓区在创建中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探索实践基层公共文化治理的模式,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干部能力提升难题和基层文化设施效能发挥不好的问题,形成了6个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炼出了10个具有陈仓特色的典型案例。挖掘陈仓社火文化,打造研学精品线路。整理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编辑出版《陈仓民间社火》《陈仓古戏楼》等6部文化专著。
  坚持守正创新,利用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地方发展优势。陈仓民间社火、西山酒歌、姜马察回音乐等一批非遗项目带火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把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作为特色传统文化产业重点培育项目,支持鼓励传承人和文化企业投身文创产品的研发,走企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以社火脸谱为龙头带动陈仓泥塑、剪纸、布艺、皮影等非遗文创工艺品产业化快速发展,全区已开发100余种文创旅游工艺品及衍生产品,年销量13800余件,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新突破。联合宝鸡社火博物馆、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习所、血社火文化馆等4个镇街的5所场馆,共同打造陈仓民间社火研学实践体验游精品路线;把挖掘非遗项目和振兴乡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翟家坡文旅融合示范村和慕仪齐西村农旅融合示范村2个。张星社火传习所和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2个市级非遗工坊,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县功镇翟家坡村以挖掘社火文化为抓手,建设了社火文化广场,成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示范村,使得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带动农家乐收入50余万元,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社火游演收入累计70多万元。
  立足于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和全民艺术普及,破解公共文化人才短缺瓶颈。陈仓区文化馆在2023年初创新实施“陈仓文化90分”群文大讲堂,以开放教学的方式,以每两周一次的固定教学模式,对辖区内文化干部、文艺骨干、社区志愿者等进行文化艺术修养和技能技术提升培训。
  为了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陈仓,陈仓区图书馆创立了“悦读陈仓”文化推广服务品牌,以固定名称、固定时间与地点,形成持久稳定的活动模式。2022年、2023年(截至9月底)分别举办阅读推广活动794场、486场,年带动到馆读者75433人、170210人。从创立到成熟再到常态化开展,“悦读陈仓”已经成为读者不可或缺的服务品牌。
  回顾创建历程,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信心满满。通过创建,陈仓区将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融合发展,形成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建、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奉献陈仓力量。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