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特别是秋分之后,天气变凉,民间有贴秋膘之说,立冬后则日趋寒冷,更需增加热量补给能量,以抵御严寒。不论外面是秋雨绵绵,还是大雪纷纷,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肉煮馍,则热量能量俱足矣,尤其是那香气四溢的自然醇厚之味,尝过之后就再也难以忘怀,长久地飘荡在心里。
红肉煮馍与牛羊肉泡馍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点都是馍与肉结合的食品,馍也都是饼,而不同点首先即肉品不同,泡馍是清真食品,用的当然是牛羊肉,而煮馍用的则是大肉,即红肉,是相对鸡鱼等白肉而言的。二是工艺不同,泡馍工艺虽不是尽知,但总有一个泡字,而红肉煮馍顾名思义就是用大肉与馍一起煮,关键在煮。三是泡馍所用的饼是熟的,而煮馍的饼则是半生半熟或七八成熟。四是泡馍是没有蔬菜的,但有糖蒜和辣子酱,而煮馍则是无糖蒜辣子酱但有很多蔬菜。煮馍的工艺既简单也复杂,先添加各种作料将肉煮熟,再将大肉与蒜苗、鸡蛋、黄花、木耳、地软、粉条、莲菜、红白萝卜等蔬菜一起炒,然后再将饼切成一口可吞大小的馍块,放入肉汤,小火慢煮,待肉汤完全入馍后,馍也熟了,再将肉菜倒入锅内,与饼在一起加热,一碗热汽腾腾、散发着肉香菜香面饼香、集主食和副食于一体的红肉煮馍就出锅上桌了。此时外面正风掀门帘雪花飞,食客衣衫单薄身上冷,面对这色泽鲜艳、香味四溢的诱人美食,那种欣喜、眼谗、激动、温暖和满足之感可想而知。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常年食不果腹、久未闻肉香的人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奢侈的豪华盛宴,是一场梦想开了花,好梦成了真的美事。年长者或久久凝视不忍下箸,一点一点细嚼慢咽,尽量将品尝的过程拉得长些,再长些,下次享用可不知在何年何月;而小孩子们则风卷残云狼吞虎咽,盯着顷刻光光的碗仍意犹未尽,这将是他们日后很长时间茶余饭后引以为豪的重要谈资。
高桥集市上就有经营红肉煮馍的馆子。那时是每月阴历的三六九日逢集,现在则改成了阳历的二五八,被称为“露水集”,天一亮人们就踩着露水从四面八方来赶集,买卖生活用品。记得在一个逢集的早晨,我与父亲在集上干什么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是雪花飞舞,又冷又饿,不时从附近煮馍馆里飘出的肉香更加剧了饥饿感。陆陆续续有人进出馆子,进去的一脸得意,出来的满面笑意。我也向馆子望去,父亲犹豫了很久,终于拉着我也进去了。我这看看那看看,食客不是很多,却处处香气扑鼻。待我坐定后,父亲似乎在反复斟酌,纠结了很久,最后端到我们面前的却只有一份,在我错愕不解、正待询问时,父亲说:“趁热快吃,大(读二声达音,对父亲的称呼)不饿。”在父亲的注视下,舍不得猪八戒吃人参果式囫囵吞枣地吞咽,我像背诵一篇优美的诗,以虔诚的心将那一大碗心心念念盼望已久的煮馍,细嚼慢咽着每一块儿馍块,就如认知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的含义,品味着那馥郁的香,让那香在心里不断增生,久久不散。
现在,我也走过不少地方,品尝过不少美食,各种滋味舌尖过,再也没有一种美食能像家乡的那碗红肉煮馍,在饥寒贫困中饱含着父母浓浓的慈爱味、深沉的亲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