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西安召开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0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协办,邀请到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德国、英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九个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八百余名考古学者参加。
  本届大会是一次大型国际性考古学术盛会,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会议主题,设有开幕式、主题发言、各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长安论坛、系列公共考古讲座、闭幕式、学术考察等多个环节。
  10月23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主持,陕西省委、省政府、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一德,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昌林,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宫本一夫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来自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后,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研究单位的六位考古专家围绕近年来最新重要考古发现,带来六场精彩的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教授主持,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研究员带来“新发现 新收获 新成就——陕西考古构建中华文明主干脉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研究员分享“探源视野下的陶寺遗址近年考古新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研究员讲述“寨沟与周原——陕西商周考古的新突破”。第二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施劲松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主持,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永嬴研究员分享“汉文帝霸陵考古收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胡兴军研究馆员讲述“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收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带来“北宋东京城州桥与汴河遗址考古发现”。
  开幕式当天下午,大会进入为期一天半的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环节。来自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两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至隋唐考古、宋辽金元明清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类骨骼考古、新兴技术考古、公共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环境考古、古代城市考古、水下考古、建筑考古、考古教育、宗教考古、边疆考古、考古年代学、数字考古、考古遗产、陵墓考古、长城考古、大运河考古和保护共27个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共564场精彩报告和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相关重要遗址的最新重大发现、前沿研究成果、多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极大促进了中国考古学各分支领域的深入交流。
  在各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会议还配套举办了长安论坛和27场公共考古讲座,极大丰富了会议的形式与内容,增强了大会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
  长安论坛聚焦探源工程最新进展,重点发布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碳十四测年、古基因组以及文化互动等四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石峁遗址作为黄河流域距今4000年前,规模宏大、遗存丰富的史前都邑性城址,其文明程度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不断刷新着社会各界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高度的认知,长安论坛的召开将为石峁遗址申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0月24日下午,大会闭幕;25日为学术考察环节,大会依托陕西省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精心设计了东、中、西三条考察路线。东线考察地点包括陶渠遗址、司马迁祠;中线考察地点包括陕西考古博物馆、霸陵遗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线考察地点包括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周原博物院。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集中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促进了中国考古学对外开放和国际学术交流,为推动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