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心目中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基因之中的天籁之音,被陕北人称为祖先留下来的声音,也被陕北人称为“母语”,是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上诞生并流传的民歌种类,主要发源于榆林各县区。它飘荡在山梁、沟岔、每一座村院。陕北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可以用歌来表达,仅在陕北地区流传的民歌就多达5000多首。
过去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丘峦起伏,沟壑纵横,长期处于一种封闭落后的状态,这就决定了陕北民歌歌词的质朴和生动传情,多用“比、兴”艺术手法;传统陕北民歌在题材内容上主要反映劳动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苦难生活与悲惨命运。控诉封建礼教、买卖婚姻的罪行,歌唱男女忠贞的爱情,表达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愿望和追求,诅咒反动邪恶势力等;旋律多高亢婉转、悲凉深沉,有顺天地而歌的气势,十分优美动听,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渗透力,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陕北民歌乘着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在全国广为流传,以至在以后一个时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民歌,也由此而走向了世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陕北民歌所反映的东西已变得十分遥远和古老,其历史局限性和陈旧感显而易见。像现在流传的《三十里铺》《兰花花》《走西口》《挂红灯》等几首歌曲,也只是因为其内容反映男女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这些歌曲暂时还能被现代人接受和理解,才得以流传下来。而反映过去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歌曲则被当代人逐渐遗忘。在主观上,我们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没有重视陕北民歌的与时俱进,没有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发展陕北民歌,这是我们的失误和不足。由此可见,陕北民歌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
首先,要从思想高度重视陕北民歌的发展。陕北民歌的历史地位和独特魅力是发展陕北民歌的基础和动力,发展陕北民歌对提高陕北的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让陕北这块地方尽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陕北民歌在过去也还是有所发展的,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新民歌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不少反映当时革命和生活的民歌。像《高楼万丈平地起》脱胎于《光棍哭妻》,《东方红》来源于《白马调》,这也足以说明陕北民歌发展的可行性、必然性;因此,从政府到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视陕北民歌的发展,并对陕北民歌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其次,要尽快抢救、挖掘、整理传统陕北民歌。传统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历史财富,更是其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抢救、挖掘、整理、广泛深入地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魅力所在,使陕北民歌的创新与演唱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第三,加大新陕北民歌的创作力度,陕北民歌的创作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歌词到旋律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保持陕北民歌的独特风格和魅力。特点是陕北民歌的生命,其旋律必须保持陕北音乐的基本元素,发展但不能异化,异化是陕北民歌的死胡同。现在的抖音快手也涌现了不少新创作的民歌,但这些民歌的创作曲调大多出现了异化,只能是西北风格的一些民歌,甚至一夜间信手拈来,词韵不讲究。词曲作者要克服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静下心来,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刻体验现代社会的律动脉搏,深刻体味时代的文化要求,准确把握陕北民歌最本质的东西和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最闪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既具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鲜活生动的新陕北民歌。
第四,加强演唱队伍的建设。陕北民歌的特色只有陕北人才能演绎得淋漓尽致,才能做到浑然一体,其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目前,陕北的民歌手基本处于自然散乱状态,对演唱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比赛,整体提高歌手的演唱水平。除此之外,陕北民歌还应在演唱形式上实现突破,以满足现代人的欣赏要求。过去陕北民歌一直以独唱为主,显得单调。今后,应该多编创一些对唱、联唱、合唱、无伴奏合唱,民歌剧、民歌影视剧等,走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以提高陕北民歌的适应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第五,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演唱活动,举办大型的有影响力的具有品牌性的民歌文化活动。通过广泛的群众性演唱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群众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触发专业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是发现新人的最好途径。
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是推动陕北民歌发展的根本。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的精神财富,是陕北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每一位民歌非遗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视陕北民歌的发展为己任,潜心研究,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还要加强文艺理论的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民歌手的演唱实践,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扎实的演唱功底的歌手,这样才能展示好陕北民歌与其他民歌不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弘扬好陕北民歌,让陕北民歌随着新时代的节奏一路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