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1日
家乡的小路
○ 邢四方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对于沟壑纵横的家乡来说,路就是乡亲们的鞋磨出的痕迹。田间地头,走村赶集,哪里近走哪里,于是便出现了小路、大路、岔路、弯路、斜路和后来的水泥路。在我的童年里,能走上柏油路是一件可以兴奋几天的事,柏油路是通往集市的路,那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当然大部分时间我还是不得不走在乡间的土路上。
  家乡的路蜿蜒曲折,有的通往附近村庄,有的通往田间地头,有的通往学校街道,那山梁上一人宽的小路斜斜扭扭有时还很陡峭。那是通往远处的集市,每逢五、十过集,附近各个村里的乡亲们便从各个大小路口会集到这条小路上,有挎篮子卖鸡蛋的老奶奶,有拉着养大的牲口准备卖个好价钱的老大爷,有准备买点日用品的媳妇们。小路时而在山顶穿行,时而在山底盘旋,路两边长满野枣刺和各种半人高的蒿草,每隔一段大家停下了休息,这时会互相聊着各自村里的事,认识或不认识的都成了熟人,家长里短,哪家的牛下了牛娃,哪家的媳妇生了个孙子,谁家的娃考试考了个好成绩。中途的休息成了大家交流信息的时机,休息好了大家继续走,走到最高处,可以看见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沿各条小路向一个地方会集,慢慢地这条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每隔一段就有一群赶集的人会集到这条路上,上到一处山顶便可以看见一条水泥路通向远方。远远望去,在水泥路的尽头一处树木茂密处隐隐可以看见一些红色的帐篷,那便是集市,每次走到这里大家都会放快脚步。离集市不远了,对童年的我们来说,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赶集,就是到集市上吃上几个油炸的糖糕,或者蜂蜜粽子,这是能让我们高兴好几天的事情。
  童年的记忆中最讨厌下雨,那时的雨好像也特别多,只要一下雨,土路就好似洒了一层油,刚开始是光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脚下,如果不小心摔倒就会摔成一个泥人,衣服就得重洗。慢慢地雨越下越大,地面越来越软,土路好似一层胶,“走起路来脚挂泥”,越走脚越重,以至走一两步就得甩一下泥。如果一连下上一整天或几天的大雨,门前的路面便形成了一处处的小水坑,无聊的我们撕掉学过的课本折成一条条小纸船,放到水中看谁的船漂得远。不过一般下雨时大人是不让我们出门的,怕摔倒了弄脏衣服,或是着凉生病。大人们趁这个干不成活的时候相互串个门,好些人还围坐在村西头的老奶奶的土炕上拉着家常,直到估摸快到饭口了才各自离去。若是逢上雨季,山村寂静得能听到房檐流下的雨水声。
  冬去春来,我们在乡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从我们村跑到了隔壁村,从村子旁边的小学跑到沟对面的中学,路越走越远,路也越走越宽,从弯曲的小路走上了可以跑农用车的大路,从尘土纷扬的土路走上了宽阔的柏油路,我们也从乡村的土路走上了去城里的大路。
  路宽了,路好走,乡亲们的日子也好过了,几个年轻人买回了三轮车,帮人拉东西在山区和集市之间跑运输,也有人买来了四轮车帮人拉砖头和建筑用的材料,大部分的青壮劳力则走出山村,从乡村翻山越岭的土路走上了城市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小山村的面貌。小山村如同青年从沉睡中醒来,舒展了筋骨,铆足了劲头。于是路宽了,房新了,车多了,山也更绿了。
  在细雨纷纷的季节,我回到了家乡的小山村,漫步在已不是土路而是硬实的水泥路面上,路两边是葱绿的树木,四周是青绿的麦田,一阵阵带着泥土清香的气息使人心情舒畅,身边不时驶过各种牌子的小车,这很快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小路,我便努力搜寻童年的记忆,但它已不见踪影。我没有失落,反而充满了欣慰!
  别了,我故乡的小路,我会永远把你埋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