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在黄山景区找不到开水冲泡面,还表示山上规定不能以任何形式给游客提供开水泡面。对此,黄山风景区回应称,盒装方便面食用后的残羹与汤包料,大多倾倒在游览道的两侧、松树旁、悬崖下,造成土壤盐碱化,黄山松等植被被破坏现象严重。
“黄山之上,泡面不宜”,看似是无稽之谈,实则很是有理有据。面对游客和网友的质疑,黄山景区管理方给出的回应,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没有禁止泡面”“不提倡在山上泡面”,这番回应澄清了误解、重申了态度,在舆论场内获得了广泛认可。而事实上,借着这一拨互动沟通,黄山关于泡面的种种规定得以“广而告之”,这对于强化共识、减少摩擦、降低管理成本,是有积极意义的。
需要厘清的是,黄山的此类规定其实早已有之。2006年,黄山风景区发出《关于禁止出售方便面的紧急通知》。这项措施自实施以来,经过近20年的宣传与落实,很多游客已经知晓黄山上不宜食用方便面,黄山这个做法也得到大多数游客的理解和配合。直至最近,此事意外地再起波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习惯成自然”与“日久而淡忘”之间,后一种力量占了上风。缺乏了持续的、当下的、深入的规则阐述,那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在很多不明就里的新游客看来,就显得不可理喻了,乃至会由此生发出很多“恶意联想”。
倡导性规定有别于强制性规定的特点就在于,前者是诉诸说服、理解和认受的。关于文明旅游的规定,大多都属于刚性、强制性的,但也有不少属于柔性、倡导性的。这就要求,相关管理方要多些久久为功的日常说理和细节衔接,少些一劳永逸的侥幸和懈怠。
作者:蒋璟璟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