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影片中吟诵了48首古诗,部分观众表示自己的“唐诗DNA动了”,有些观众尤其是孩子会不由自主跟着电影吟诵,随之出现了“影院背诗”“影院变课堂”的观影现象。有人认为,这样的现象挺好,能让孩子更喜欢古诗,但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太好,会影响到别人。(7月20日中国新闻网)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以唐朝众诗人为主角,讲述诗人们追逐理想的恢宏故事。电影用“动画+古诗”的形式,将48首古诗与人物的经历和心境巧妙地结合。当熟悉的诗句出现在银幕上时,看电影的人,尤其是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吟诵。不少家长选择带孩子看这部电影的诉求,就是希望寓教于乐,给孩子上一场别样的“语文课”。
孩子们能对电影中的古诗产生兴趣并能背诵是一件让人感到欣慰的事,我们应当给予一定的包容。但有些家长主动引导孩子大声背唐诗,从而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这是不应该也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新闻事件愈发增多,如孩子坐飞机坐汽车时踢前面人的椅背、在高铁上攀爬座椅、在公共场合大声吵闹等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熊孩子”肯定非常不受待见,但他们成为“熊孩子”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家长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很多时候,矛盾之所以激化,并不单纯在于孩子吵闹,而是一些家长并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并缺乏边界意识。比如这次孩子在影院背诵唐诗这件事,如果孩子背诗是自发地且没有影响到其他观众,那我相信大部分人会表示理解。但有些家长把电影院当成自己家的客厅,主动背诗,甚至引导孩子背诗,这是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引起其他观众的不满和吐槽也在情理之中。
《长安三万里》大火,家长当然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唐诗兴趣,对孩子进行一次寓教于乐的唐诗教育,但像在影院这样的公共场合,教会孩子树立边界意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公德教育。
作者:刘至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