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7日
城一代的纠结
○ 舒敏
  乡村还是寂寥啊,所以房间也就总显空阔。
  又冷又热。房间呆不一会,寒意阵阵袭来,后院藤椅斜倚才几分钟,火辣辣的太阳又似乎要将人点着。白日的乡村,并不万籁俱寂。有叮咚叮咚的敲击声,多半是农人在修缮农具或屋舍;有隐约的车的发动和熄火声,毕竟,正值祭祖的清明时节;一只黑白色的小狗,正悠然在村巷漫步;不远处的铁道上,有火车正在驶过,呜、呜呜,哐当、哐当……多数人家的房屋都修建得很不错,村巷的路面也已不再坑坑洼洼,卫生方面,比以前也进步了很多。偶尔,眼前会出现几间破败的屋舍,不用问,这家的主人早已不在这里居住,可是,清明时节,他们多半还得回来。人离开简单,根,哪那么容易断?这些破败房屋的主人,多数都是城一代。他们通过或考学或招工或经商等方式,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其中还有一些,将自己的父母也带往城市居住。他们在城里有房住,有饭吃,表面看来,农村的房屋已无多大用处,但是,城一代的身份,注定他们会跟农村有太多的纠葛。比如,逢年过节、清明祭祖时的他们,回来后在何处落脚?自然,村人不会冷漠到不给他喝一口茶,只是,自家屋已无处落脚的他,如何面对自个儿心理上的落差?眼见着,左邻房新,右舍瓦亮,而自己记忆中原本美好的家,却濒临倒塌。要不要修缮?要不要重盖?这问题困扰着太多的城一代,有太多的城一代家庭为此苦恼甚至争执不休。争执的结果,无非输赢两种。其实,输了赢了,都有后遗症。如果输了,少了经济上的负担,却丢了脸面上的荣光。尤其重要的问题是,将来老人百年后,后事如何料理?在村头搭一塑料棚,固然也行,不过,似乎还真是有些寒碜。如果赢了,大张旗鼓,花钱出力将房屋修建一新,接下来很可能是,焕然一新的房屋,常年由铁将军把守,成为美丽有主的空屋。朋友的父母偶尔会住在乡村,一直要求儿子们给他们重盖房舍,儿子们只能遵命。如今农村的房屋高大敞亮,一年中却只有极少时间才会启用。就这个问题,我问朋友两口:花几十万修建新屋,觉得有意义吗?两口子回答的步调高度一致,答案却迥然不同。男人说,当然有!女人说,一点用都没。其实,男人所说的用处,无非两样:一是将来老人百年办后事的时候,肯定会派上用场;二是逢年过节回家祭祖的时候,有个歇脚的地方。对大多数城一代的男人来说,这种想法几乎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多数城一代在农村修建房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将来能体体面面地给自个儿的父母送终。“总不能将来办事的时候,连个像样的地方都没有啊。”城一代的男人们说起盖房的事情来,理由充足。“原本我可以在城里生活得轻轻松松,现在为让你盖这盖完也没人住的房,搞得家里经济紧张,有什么意义呢?”“有这几十万,咱干点别的啥不好呢?”“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们多半会如此抢白。这样的对话在城一代家庭夫妻之间司空见惯。女人多半从实用角度考虑,男人多半从责任和面子出发,因为两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也就始终谁都说服不了谁。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秦腔《三滴血》中有句唱词:“你们二人都有理,老爷我心中有主意”,老爷心中的主意,其实是不靠谱的“滴血认亲”的馊主意,而我,面对纠结中的城一代,连个馊主意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