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4日
乐 游 原
○ 张军峰
  对于乐游原,人们还沉浸在汉唐时期的乐游原,而现在的乐游原就是青龙寺周边的区域,只有回到那个时代,才能略窥一二。
  秦始皇征战之暇以狩猎为乐,休闲与战备并重,在渭水之南开辟上林苑,汉武帝效仿他扩之,才有了方圆三百里的范畴。
  宜春苑是其三十六苑之一,紧邻长安城的东南,即今天曲江池周边。大汉经过汉武帝的连年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又经过昭宣中兴,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上林苑中离城最近的宜春苑成了游人特别喜欢游览的地方,因为此处可以登高望远,终南山和城里风景一览无余。汉宣帝和众大臣也是常常乐而忘返,每每回忆起他和许平君一起在杜原畅游欢乐的情景,一时感慨,辟乐游苑。《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当然,是在宜春苑的东南边上起的,一部分还在其里,一部分伸向了南面的杜原。
  《关中记》记载:“宣帝许后葬乐游苑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
  从这一句记载可以看出,乐游里包含了许皇后少陵司马村一带。可见汉宣帝对许皇后情深义重。苑和原同音,乐游原遂被传了开来。
  次年,因十一只凤凰栖于杜原西垴,因此杜原西部被称为凤栖原。
  在此之前,因原上有鸿固乡,也被唤作鸿固原。
  这也可见,当时对于还不叫少陵原的这一座原的叫法比较混乱,有杜原、鸿固原、凤栖原、乐游原的叫法。此后,汉宣帝让它逐渐清晰了。
  汉宣帝继位八年之后才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寝之地,这也是霍光死后诛灭了霍氏势力的次年吧,他在没有了芒刺在背的感觉之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终于可以畅快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随即在陵寝的西北设立杜陵邑,所以也就有了杜陵原的叫法,杜陵原把乐游里以及乐游苑的北部分也包括了进去,乐游原没有叫多久地盘就缩小了,如今青龙寺周边的部分就是乐游原现状。
  汉宣帝大冢被老百姓叫做大陵,和许皇后小陵形成对比,后来小陵被雅化为少陵,少陵原因此得名,囊括了乐游原的南部分,后来随着历史沧桑变化,才成了现在的少陵原范畴,东起引镇,西到杜城村附近,北到陆家寨的地方。
  而杜城村到航天城部分原区依然唤作凤栖原,杜陵以北的原区就成了乐游原。
  当我忐忑地站在汉宣帝陵以及王皇后陵顶时,看着芳草萋萋的景象,望着隐隐的终南山和高楼矗立的古城,心里很是感慨,再高的坟冢也已矣,再伟大的人物,也是荒冢一堆草没了,斯人已去,留下了一段传奇在这里经久演绎。
  这里是城南少陵原的最高点,曾经是乐游原的最高点,同时也成为这座原的精神高点。
  汉宣帝是历史上把文治武功发挥到极致的一位王者,正是他将大汉的雄风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曾经那句在他儿子汉元帝时期所发出的豪迈壮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让后世中华儿女振奋不已。他把功勋卓著的杜延年和韦玄成封在了杜曲韦曲,他们俩家族地位显赫,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誉。这两个家族都把祖茔建在少陵原上。从此后,让少陵原成了达官贵人趋之若鹜之地,也才有了唐时期少陵原樊川别业林立的盛景。
  苜蓿也称怀风,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汉宣帝和他的王皇后陵顶芳草萋萋,多茅草、野刺莓和苜蓿,在没有被黄牛和铁牛破坏的陵顶,想必还保留着两千年前的地貌,形成了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已被分割的只剩下曲江池附近北部还是乐游原的老地方,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览景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绝句,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最著名者之一。《乐游原》是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一方面感怀夕阳的美景,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也是他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更是他感于政治争斗的压抑,借此抒发内心的无奈。
  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也留下了数首作品,却少有人知。
  其实比他们早的李白也写过一首《杜陵绝句》很有名: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每年的春天,青龙寺的樱花吸引无数人去游览,乐游原也显得喧嚣起来。青龙寺极盛于唐代中期,当时有不少外国僧人在此学习,尤其是日本僧侣,著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空海拜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来回到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日本“东密”的祖师。青龙寺也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而那守着寒窑孤苦了十八年的王宝钏,值得吗?
  寒窑不再寒促,再也看不到那眼辘轳井,再也没有了野菜,十八年,一场梦而已。
  大雁塔钟声悠悠,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并在这里发扬光大。
  站在乐游原上,南望杜陵乃至终南山,北俯古城长安,曲江流觞,白鹿茫茫,浐河悠悠,历史让每一个人都是过客,只有乐游原如故。大唐芙蓉园璀璨的灯火,那水光波影映衬着昔日的辉煌,现实和梦幻在觥筹交错,我们一梦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