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常绿的栀子花,又快开了。栀子花不光花气清香持久香,那份唐代美女一般富富态态的样子也很受看。栀子花还好养活,仲夏时候,你随便剪取半尺长一段枝条,隐蔽地插在稻田的秧蔸中,它就活下来了。到秋天收稻子的时候,插在泥土里的部位,像女子的睫毛一样,已经生了一圈儿白花花的短根。带泥拔起,栽到土里,连蔫儿都不会打就活下来了。长过两到三年时间,准会开出花来。家家户户的大门前、屋檐下、院坎上、篱笆里、水井边,总有清清秀秀、老远飘香的那么一株两株。
在每年端午节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栀子花那肉感的、厚实香甜的白色花开放的时候,自有天性爱美的姑娘、媳妇们去青睐它——她们会摘下连着几片碧绿叶子、带露的、含苞待放的栀子花,去打扮她们的闺房,向人展示栀子花贵而不娇、华而不奢、张而不扬的质朴坦率之美。
我家乡平利,是陕南安康市边与湖北十堰、重庆城口接壤的一个山区县。处在中国地理上的南北东西过渡的地带,小气候环境好。这点关于家乡的自爱心理,还是我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的。我的班主老师,用现在年轻人的说法,是个特别另类的人物。她是1960年代北大地理系毕业的高材生。她的另类个性,不仅表现在她后来抛家弃子落发出家为尼,在她选择毕业分配工作地点的时候,就表现了出来。她说她是凭专业知识和导师指点,专门选择了国内气候相对优越的陕南安康的。她说从地球历史资料看,在气候、环境等诸多宜居因素方面,安康都具有历史以来的比较优势。她的这个说法,在当时,我未必真懂。但到今天,好像是弄明白了。
我们那地方,纬度在三十一度到三十二度之间;年降水量,在理想的一千毫米左右。秋冬不是那么干燥,夏季又不是那么潮湿。空气不太潮湿,冬天就不会像湖广、长三角地区那样太阴冷;同样的道理,空气不潮湿,夏天也就不至于太那么桑拿天样闷热。南北方的植物,都能够生长,地面上的物种,多样性是很明显的。
我童年的时候,乡村人家都还贫穷,人们是很少有闲心养花种草的。有的,也无非是可泡茶的桂花、做元宵用的刺梅花、可入药的芍药和牡丹花。再就是,据说可以辟邪清火败毒的栀子花。
栀子花受人待见的程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舅家表姐的闺房:两只盛水的绿玻璃西凤酒瓶中,栀子花插成圆球样,摆放在作为她们梳妆台的木格窗台上。白蚊帐的铁帐钩子上,也分别挂有两朵。床头绣花的枕头边,放有几朵。
在我们村里,有几个性格开朗的大姑娘,她们上学的时候,将栀子花别在红头绳扎起的发辫里、碎花衣服的布钮扣眼里!
男孩子是不会染指它的。当然,在暗夜里的晒谷场上看电影的时候,小伙子们悄悄将一束栀子花作为表达爱情的礼物献给心上人,那也是有的。
现在农家一色都是二层徽派风格的小楼房,门前养的花,姹紫嫣红的,品类也繁多了。栀子花,再不那么特殊和显眼。村里的姑娘媳妇,大多具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有的,正在打工进行时。她们挣回钞票的同时,也不少因袭了都市佳丽的生活方式,也描眉,也染发,也跳健身舞,还不少妖妖艳艳的了。闺房里,梳妆台华丽了,搽香的东西多了,化妆品类丰富了。栀子花作为饰品的地位,也早已旁落。夏季的菜市场上,多见卖栀子花的地摊儿。连叶带花,一元钱一束或数朵,也还是俏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