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1日
理 论
陕北民歌如何才能推陈出新
○ 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 纪艳玲
  陕北民歌的原生态是一种陕北老百姓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汇集在陕北的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挖掘、创新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成为宣传革命、鼓舞斗志的一种精神食粮。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陕北民歌也逐步走向了全国。
  陕北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民歌之乡,好多人往往把前者看得很重,而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后者。然而,陕北的地下能源不管有多丰富,总有一天是会枯竭的;陕北民歌这一地上人文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更顽强地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陕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北民歌虽也顺应潮流,创作、创新也有一定的起色,但它的变化发展总是与时代的节拍不十分吻合,其表现之一是:陕北民歌似乎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百姓的口头传唱文学了,广大农村不能说是无唱民歌者,但爱唱、会唱者却越来越少。笔者曾多次给陕北的一些城乡辅导文艺活动,每每要找一些唱民歌者,却很难找到,凡选来者十有八九都是些不会唱民歌的、只会哼几首流行歌曲的小青年,倒是一些年逾花甲的老年人还勉强会唱一些记忆中的小段。真正爱好陕北民歌的人也只能通过碟片、荧屏或晚会等方式去饱自己的耳福。表现之二是:融入时代气息的新民歌太少。时下每遇一定的演唱场合,能听到的多是那些《三十里铺》《兰花花》《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等听熟了的民歌,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三边》类的新民歌太少。我想,新民歌创作不出来,主要是编创新民歌的人太少,眼下业余爱好编创新民歌者很少见到,专业创作人员创作新民歌者也是寥寥无几。表现之三是:好多陕北人对陕北民歌的艺术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这种认识的不足,致使早些年出现过上海等地的歌手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歌手竞赛中以演唱陕北民歌获取大奖,而我们陕北人却只能望而生叹。当然,这已是过去的事了,可在时下,陕北有好多人对陕北民歌的美好远景和艺术价值的认识仍有相当的距离。
  陕北民歌与时代不能同步的原因还有很多,笔者不想一一赘述。上述问题的存在,有不少陕北人已经意识到了,有关部门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完善这些问题。在此,本人想就如何发展陕北民歌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见解:一是陕北民歌要有较快、较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人们对陕北民歌的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要真正懂得陕北民歌是我们陕北的一大优势文化资源,从长远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陕北的地下资源。二是要坚持走在继承中发展陕北民歌的路子。眼下有很多原生态的陕北民歌仍然蕴藏在群众中,我们应设法将之挖掘抢救出来,在注重原有的风格特色的同时注入新的血液,以顺应时代要求。这方面新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三是在重视支持专业作者创作的同时,应向业余作者和民间歌手学习,学习他们的群众语言,吸取他们的生活气息,从而拿出能推出去、传下来的好民歌来。对民歌创作中卓有成效的作者,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四是要重视培养有潜力的歌手,有好的民歌还需有好的民歌手来唱。近些年来榆林市出了一些如王向荣、孙志宽、郭云琴等擅长演唱陕北民歌的歌手,但仅此还远不能达到将陕北民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需求,应不断通过民歌大赛、民歌演唱等方式,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从而将演唱陕北民歌的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陕北民歌的远景是光明的、美好的,只要思路正方法对,我们一定会使这枝艳丽的山丹丹花香飘五湖四海,味美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