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4日
探索研学模式 拓展美育教育
  研学是一种寓教于乐、融学于游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探究意识,使之成为更具有创造力和成就感的终身学习者。陕西省各学校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领先的基础教育优势以及多元的文化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研学旅游发展新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感悟民俗家风 传承优秀文化

    西安交大附小学生跟随老腔师傅们学老腔

  民俗家风,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更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彰显,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与弘扬的另一种轨迹。
  探寻华夏根脉,感悟民俗家风,古朴庄重、气势恢宏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让同学们走进历史、体验民俗,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悟关中文化神韵和独特魅力。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有立家规、正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西安交大附小的学生们参观阎敬铭宅院、崔家槐院、孙福堂宅院、耿元耀宅院等明清建筑,欣赏精美的照壁、高大的马头墙,感受精彩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体悟“三雕”文化、影壁文化、楹联文化中蕴涵的神话传说、传统美德、深刻内涵和美好寓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是礼仪之邦,国有国法,乡有乡规,家有家训,这份弥足珍贵、至今不衰的优秀遗产。
  度量衡、民俗器件、文房四宝、传统婚嫁、十八般兵器与汉代建筑构件展厅,更是激发起同学们追寻传统民俗文化背后故事的浓厚兴趣。
  同学们观梨园、学老腔,在这里,他们了解古建筑的艺术构造,欣赏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感受老腔的文化魅力。
  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难得的有益的学习探索,一次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大课堂。

  西安高新第三小学:
  走进芸阁白鹿书院 感受家国情怀

    西安高新三小师生参加入泮礼

  “兹有全体学生,愿拜先生为尊师,愿追随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在芸阁白鹿书院里,西安高新第三小学及一分校的同学们正在进行入泮礼,同学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家国情怀。
  盛大的入泮礼仪式上,同学们身着汉服,跟着老师诵读拜师帖,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恩之情。在赞礼、执事的带领下进入芸阁书院,入位、正衣冠、祭祀孔子、向随队老师行束脩礼、启智开笔、击鼓明志等环节,激发出学生们对老师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书院里,同学们深入了解关学传承、书院育人的故事。一百年前,牛兆濂先生在白鹿原创立芸阁书院,开堂讲学和推演乡约。书院的墙壁上,留下他的祖训:“要认得自家是个‘人’,要认得自家是个‘中国人’。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懂礼义,有礼仪则人也,则中国人也。”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守诚信、讲礼义,不同场合、不同年龄都要依礼而行。
  在芸阁白鹿书院,一间间宅院、一段段故事都是一本本厚重的书,等待着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同学们在亲身参与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感受其中的家国责任与担当。

  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小学:
  寻根教育,将红色种子深埋童心
  6月3日,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小学23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西府宝鸡踏上“华夏之根·东府渭南”研学之旅。
  同学们走进“与华相宜 渭南故事”为主题的渭南市博物馆,从“东府风云”开始,感受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开展革命实践、参与抗日战争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山河巨变,深入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远古寻根,从史前时期的渭南到夏商周时期的渭南,从京畿重地秦汉时期的渭南到龙兴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渭南,从国脉所在隋唐时期的渭南到俗风和雅宋元明清时期的渭南以及烽火秦东近现代的渭南,研学的目光在一件件历史的记忆前搜寻,了解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的渭南的悠久历史,感受千百年的生活积淀和艺术传承,为老祖先留给我们如此多的历史瑰宝而骄傲。
  研学旅行促成长,最美课堂在路上。生活这本教科书给予孩子最美的教育,相信他们将带着一颗永不倦怠的求索之心积蓄力量,继续前行!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