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写诗自然是出自对生活的感悟和触动。感悟越多,历练越深,内心就越丰富越深邃,而当情感积聚发酵到一定程度时,在灵感骤至的某个瞬间,诗情便会汹涌激荡喷薄而出了……
“花从天上来,种花成皑皑。尽将为春水,犹作山花开。”这首《望北塬残雪》,大概是我记忆中先生最初写下的诗作之一吧。我把“花从天上来”定为神句,一直惊疑需要怎样的想象力才能够这样脱口而出,直抒胸臆。
还有他送别朋友的诗句:“千里大漠一笑过,长安无处不春天。”作为曾经的火车司机,铁龙飞越大漠的感觉常浮想于脑海,而长安春天的画面同样也挥之不去,一个“笑”字、一个“不”字,读来豪气干云,令人感叹,深情厚谊扑面而来。
有人把生命比作优雅的歌谣。我也常常慨叹,先生诗作又有哪一首不是经历了悠长世事后的深切感悟。先生少小修炼心智,稍长人事煎熬,而后便是日复一日的万般辛劳。可当尝遍人生百味风雨沧桑,通透之后便豁然迎来了人生绚烂,一抹暗香!我特别有感于先生的六首《梦江南》,其中《忆金州》:“忆金州,难忘堤外秋,长滩暮燕摇渔火,岸草绿萍挽水流,雪卧春江头”;还有《塔云山》:“塔云山,只隔一重山。曾怨青山阻归程,又盼青梦碧水间,长安望镇安。”深情的诗句,触手可及他对过往的留恋,同样可以触摸他对那方水土的厚爱。
我常常在想,人生有什么?无非是生命的体验罢了!中国文化的精要大抵可用四字来概括:知行合一。先生做到了。先生早年求学,中年出仕,而后平生志业,踏遍陕南关中郑州,足涉汉水渭水洛水,后复归长安,直至耳顺之年。30岁始得宦游,立身铁路改革潮头,其间种种砥砺,磨砺成怎样的心胸境界,又锤炼为怎样的诗情词义?
朋友间常感慨,古诗词的理论在先生诗中得到极致的发挥。健朗遒劲的风格在诗中有具象的呈现,质朴径直的语言同样在诗中有新的表达,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虽劳心劳力,事事艰难,深处国企改革变型期深水区,他却用诗词之美记录下对事业的真情、对民生的关切,为官入世,诗词出世,用世之心处处可寻。
生活处处皆景,先生步步为诗。多年奔波给了他岁月感悟,仁心大爱却又涵养着他的文人情怀。他的诗词没有一首是从想象、抽象中幻化而来,都是他亲眼所见,双足丈量过的。大量的工作、酬友、思乡、居家生活场景被他信手拈来,纪实成诗,每一首都浸润生活底色。《红色列车过甘钟》:“早出已忘腊月八,红心更随红车发。小站皆似小圣地,铁人胜过腊梅花。”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乃诗词灵魂,意境次之,格律为末。先生性情中人,重乡情、友情、亲情,很多诗词脱口而出,因事而起,缘情而发。品读先生诗词,触手可及的是他志存匡济的豪情胸襟,万千感慨的是他中国文人难以割舍的悲悯情怀。
他也写现代诗。诗情耕于心田,自然倾注笔端。疫情期间,他写下《一看就是老党员》:“由衷的点赞/一看就是老党员/经受过纯粹的训练/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一轮明月/永驻心间/哪怕在漆黑的夜晚/许多人都能看到/前路/有明灯一盏……”读他的诗词,始终被一种激越、豪迈和“风卷云涌”的气场所冲击,代入感极强,不知不觉中,让人心潮澎湃,模糊了双眼。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读诗读文,终是读人。而今先生退休,终归诗酒田园。诚如先生感言:因为无知,所以不会选择。偶然看见铁路,便沿着这条路,跑了43年。多么感谢这43年的竞跑,能让诗酒田园多出几许围炉夜话。先生说,感恩铁路,让其可以安身立命,生活有保障,生命有尊严。我也感恩铁路,更感恩先生,能同于系统之内,能常读先生之文,更能于迷途时常得先生点化,尽管愚钝,不得领悟,但不可不谓人生之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