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7日
斗蛐蛐儿
○ 李亚军
  小时候,家里很少有现成的玩具,小伙伴们整天到外面找乐子。差不多所有的农村男孩,都曾斗过蛐蛐儿,并乐此不疲。
  蛐蛐儿来得比知了要晚一些。整个夏天里,男孩放学后都会扛着一个长竹竿,顶端用铁丝做一个小圆圈,给上面缠绕一些蜘蛛网,然后循声去粘知了。高处放声歌唱的知了,再投入再忘情,也会留着心眼,周围稍有动静,它就会马上息声,准备撤退。学着粘知了的孩子,屏着呼吸,蹑手蹑脚,在知了叫声的引导下慢慢靠近。那个时候,生怕这声音突然断了,没了方向。
  这种情形,在夏末捉蛐蛐时会再次出现。知了藏身高处,还有树叶的保护,不易被发现。蛐蛐藏在地下,即使从洞里跑出来,也多隐身草丛或者砖头堆里,同样难以发现。生性敏感的它们胆子更小,绝不会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路上,更不会冒险爬到树干上。还好,它与知了一样,都喜欢鸣叫。
  蛐蛐叫的时候,会抖起两片透明的翅膀。原以为,它喜欢边唱边舞,用翅膀来舞动心情,后来才明白,它的发声器就在这两片翅膀上。看起来一样大的翅膀,右边的其实要大一点,会在背上往回折上一小部分,里面藏着它的声弦。两片翅膀一起抖动时,这根弦与左边翅膀下长着的弓相碰撞,就能发出声音。弦和弓上面有许多小锯齿,像琴键一样,可以合成不同的声音。它还能根据自己的心情,掌握抖动的频率和幅度,变幻出更多的曲调。它们喜欢在黎明和黄昏时鸣叫。不同时候的身体和心情不同,叫出来的声音也不同。晨光中,空气清新,蛐蛐的叫声清脆;夕阳里,天气炎热,蛐蛐的叫声急促。更大的不同在于,宣示领地时声音里带着骄傲和威吓,向女友示好时声音里则带着殷勤和甜媚。
  生存的天性给了许多昆虫鸣叫的本能,带来包括人类在内,不知是福是祸的关注。那时候,常有人把蝈蝈捉住,放在用麦秆编织的小笼子里,听一群蝈蝈叽叽喳喳地长吟短叹。得到绿色小葱叶的奖励后,蝈蝈会用刀锯一样的小嘴咔嚓咔嚓咬食。有人喜欢把蛐蛐这样养起来,听它银铃一样的声音。没想到,小小的它还有好斗的天性,结果就被用来斗乐,像角斗士厮杀一样。蛐蛐多是灰黑色的,那些生性凶猛的家伙,身上自带光芒,有着蜜黄色的光斑。这种战斗色常会被武装到牙齿上。它的两个大颚本是啮噬青草的,却在同类争斗中发展成为强大的武器。为了让对手不寒而栗,类似牙齿的大颚上也透着这种暗黄,散发着瘆人的寒光。
  两只蛐斗士上场,会沿着场边先跑上一圈,熟悉一下地形。靠着微弱的视力和敏感的嗅觉,它们在彼此试探,也在自我激励,会把翅膀支棱起来,像张飞吹起胡子一样。一番叫阵后,它们会像斗牛一样相向冲撞,边跑边举起自己的大颚。它们的战术都很简单,撞、砍、咬,只有三板斧,就看谁的拳头大,看谁的脑袋硬,看谁的锯齿利,再就是看谁的气势强。一个回合下来,各自退后,抖擞精神,重新再来。两三个回合后,强弱已分,招架不住的会转身逃跑,绝不会想着耍个什么拖刀计。胜利者会站在场子中间,一边震着双翅鸣叫,一边举起双颚庆功。就这样,一场场斗下来,一点点传出去,又一个蛐王就横空出世。
  原本简单的斗乐,不知从什么时候沾上了铜臭味。冬日的麦田里,大人们那时常会赌狗。平常不多见的细狗被牵到一起,一群人围着。狗主人们相互掐好码子,把狗放开,让它们相互撕咬。狗狗们之间自然会有胜负,狡猾的人却会胜输皆赢,周围的人也在押赌,赌得人心惊肉跳。小孩子受此影响,拿着蛐蛐也来赌输赢。为了增加获胜概率,有人给蛐蛐吃蚂蚁,有的甚至喂生肉,把蛐蛐吃得性情大变。蛐蛐一旦成了赌具,就走上了危险的不归路。战场上,有的蛐蛐直接被咬掉腿,有的输掉比赛后会被主人直接摔死。
  那样的血腥场面让善良的孩子感到害怕,但仍会悄悄去捉那种大个头、颜色亮的蛐蛐王。蛐蛐王绝不会出现在平常人家的后院里,不会出现在路边的草丛中,甚至不会出现在玉米地里。那些憋着劲的孩子们着急地敲着脑袋,冒险跑到老河边的大树下,跑到老井台上的灌木中,以为那样的龙潭虎穴才会有王者藏身。大多数人呢,只能满足于普通的玩乐。
  上学路上,忽然听到树下有清脆的叫声,马上会有人趴下来,小心地扒开草丛,屏着呼吸听断断续续的叫声,顺着声音一点点寻找。老天,洞里有一只金头蛐蛐!他会折下一枝细草,小心地把它插进去,防止蛐蛐跑出来。然后,围绕这枝细草,小心地用手刨开周围的土,慢慢把蜷缩在洞里的蛐蛐请了出来。那一边,已经有人折下一段钢笔粗的杨树枝,两手一用力,就把树皮完整地扭下来,做成一个小圆筒。把一头用软泥堵死,从另一头把蛐蛐放进去,再用纸团蓬松地堵住,两个人就带着胜利果实上学去了。兴奋的他们,每走一段,还会相互交换一下,让每个人都享受一下手握战利品的感觉。
  那段时间,安静的教室里会不时传来蛐蛐的叫声。有人会相互诡异一笑,眼睛眨巴一下,眉毛挑一下,就算是下了战书,约好了下课斗蛐蛐的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