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各县区都有窝窝面,但说起源头,皆言从耀州而来,因此,铜川窝窝面,其实就是耀州窝窝面,或者说,耀州窝窝面,足可以代表铜川窝窝面。
耀州窝窝面据传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出处,至少来自两个传说。
一个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一耀州刘姓后生,在北京德胜门外一饭馆打工学厨。一日,大师傅因事回家,时当暮春,淡季客少,后生突发奇想,用鸡蛋和面,切成小丁,拿筷子戳成小窝窝形状,替代麻食面片。傍晚时分,来了一帮客人要用晚餐,几道菜后,刘姓后生便将正琢磨的窝窝面倒入鸡汤,加上剩余的肉末、蘑菇、木耳等佐料细心烹调,出锅后淋上香油,盛入瓷盆上桌,众人食罢,赞不绝口。其中一位客人要来纸笔,挥毫写了“京北绝味”四个大字送予店家。客人走后,店主细观,落款竟为“御笔”二字,众人如梦方醒,才知题字客人乃当朝道光皇帝。有了圣上题词,那家饭馆生意竟日见红火,姓刘的后生也声名远扬。多少年后,姓刘的后生告老还乡,把这道小吃也带回了耀州。
第二个传说也是清道光年间,当时耀县城内恒盛饭馆大师傅田丰科是位烹调高手。一日店内客少无事,他突发奇想,用鸡蛋和好面,擀切成小方丁,然后用筷头顶住面丁从拳心穿过,面丁便呈窝窝头状,再配上蘑菇、肉丝、木耳等佐料,烩煮成面。端出来让食客品尝,大家一致赞不绝口,这便是最初的窝窝面。
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是人们赋予这种小吃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说明它有来历,有历史。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39年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派遣,参加北路慰问团,慰劳西北抗战将士,两次途经耀州,吃了窝窝面,给了它很高的评价,盛赞“小小耀县,却有北平的饭馆”。老舍在老一代作家里,以好吃会吃著名,据闻曾吃遍了北京的饭馆。他说耀州饭食有北平味道,说明窝窝面来历更接近第一个传说。
窝窝面其实与中国北方的另一种面食麻食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麻食是将面丁用手再搓一下,呈“猫耳朵”状,而窝窝面是借助筷子戳成“小元宝”状。麻食就是简简单单的水和面,配以萝卜丁豆腐丁一类就行了;窝窝面讲究功夫,要用上好的精白面粉掺入鸡蛋黄,揉成硬面团,然后把面擀开,切成骰子形大小状,再用一种特制的如筷子头般的半圆工具,将这骰子面块一个个砘压成窝状,关键是要选上等的口蘑浇上鸡、肉汤,上笼蒸透备用,烹制时再将蒸透的口蘑放入鸡、肉汤锅中烩煮,并在汤锅中放入适量的用大肉烂成七成熟的肉末,再下入基本煮熟的窝窝面,烹烩出锅前再加入葱末、姜末和用油煎后切成菱形的鸡蛋片、香菜、切成薄片的核桃仁,使之在汤锅中烹烩为一体,最后勾芡、滴上等芝麻香油,才可出锅。
一道地方小吃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与当地的物产时令、风土民情有关。耀州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产以农业为主,饮食偏好面食,为了让家人们吃得舒适可口,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往往在做法上下功夫。窝窝面虽然属于小吃,但它做工相对复杂,用料考究,和大众化的咸汤面比起来,显得“小众”了一些。我一直以为,它发轫之初应该属于富庶人家的饮食,或者多用于寻常人家节日待客。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它才成了人们的寻常饮食。
有耀州文史工作者考证,历史上的窝窝面并非面食,而是耀州当地婚娶丧葬、四时八节,老百姓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汤菜。
做窝窝面,不光需要技巧,也要耐心,精工细作,徐徐渐进,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在这个过程里,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
1990年,铜川市作家协会成立,邀请省作家协会刘成章、田奇、董得理先生参会。会议结束后返程,途经耀州,我们专门选了一家据说是窝窝面做得最好的食堂招待刘成章一行。窝窝面上桌后,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大家赞不绝口。董得理是耀州人,大家都说董得理有口福。董得理年轻时就离开耀州到外地工作,他说小时候在老家,真没吃过几回窝窝面,但记忆犹存。他颇有情感地说,对于窝窝面来说,这不惟是食物的味道,还有乡亲的味道,故土的味道,岁月的味道。多少年了,这些味道一直在舌尖萦绕,在心间徘徊。
一碗暖心又暖胃的窝窝面,盛的竟全是浓浓的乡情。
耀州当地有句俗话,足可当广告词: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