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盐道是一条古老、艰险的运盐之路。它穿越秦巴腹地,贯通长江与汉水。世世代代的盐背子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在崇山峻岭间用血汗踩出一条运盐之路。
远古年代,陆地运输条件极差,水运条件又有限制,人们只能靠背挑肩扛运输货物。其实并没有人心甘情愿当盐背子,为了求生,只有当盐背子,才能多挣点钱,才能养家糊口。他们把山货背到古都长安出售换钱,再用钱买下巴盐,背运回山里零售,一年四季,循环往复,从不间断,辛苦程度非亲身经历是体验不到的。
父辈们多次给我们讲述巴山盐道上的故事。盐背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手里拄着丁字拐杖,小心翼翼地走着,背篓里的盐袋冒出了尖,沉沉的,人人的盐巴都少不了一百五十斤重。脚下的碎石子,在苎麻鞋、龙须草鞋的踩压下吱吱作响,小腿上青筋暴起老高。脸上、眉毛上挂着汗水,不时地滴下来。脖子上的毛巾湿漉漉的,已成为黑灰色。没人说话,个个都全神贯注注意着脚下的路,毕竟路太窄太险了,稍有不慎就会滑倒,甚至掉落悬崖,人货皆失。
在这条秦巴古盐道上,有无数个驿站,其实就是盐背子的歇脚处。歇脚店的情况各异,有好有坏,甚至还有近乎于黑店,他们或利用女色企图诈钱,或坑蒙拐骗,克扣饭量,多收住店钱。
父辈们回忆说,沿路也有很多好店,对待盐背子如待亲人一般,特别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是甘溪古街凤姐客店。地处巴山深处的旬阳县甘溪古街,是盐背子走出秦岭的必经之路,古街不大,没有高档酒店,但有的是农家菜。山里的腊肉、土鸡、鸡蛋配上老乡家自己种的辣椒、青菜、土豆,有着浓浓的山野风味,有洋芋粑粑炒腊肉、木耳子炖土鸡、合渣面面饭、渣辣子炒肉、大酥小酥荞面粑、炕油洋芋。走进凤姐客店,有一种家的感觉。凤姐的丈夫是在翻越秦岭盐道时累死的,他力气大,一人背两人的盐袋,终于累倒在盐道上。是盐背子们将他抬回,凑钱帮忙安葬的。安葬丈夫后,凤姐不想活了,取出备好的一瓶老鼠药,刚拧开瓶盖时,就被一只大手夺了过去,只见他狠狠地把药瓶摔向深沟,折身说:“你才三十六岁呀,你死了孩子咋活,婆婆靠谁养老送终?”丈夫生前要好的同伴张本力一句话提醒了凤姐,她才活了下来。凤姐对盐背子们心存感激,特别有感情,她一直对投宿的盐客们格外热情。他们走了一天山路,身困体乏,她提前备好温水,让他们先舒舒服服洗个澡,然后暖了烧酒,多加几个土菜,让他们吃饱喝足,上床休息。盐背子们对凤姐很敬重,谁也不敢有丝毫的非分之想。
如今,甘溪古街上凤姐的客店已不复存在,但遗痕尚存,人们还在不断地讲着巴山盐道上昨天的故事,唱着今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