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文艺创作中,同样需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风气,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下身子,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符合社会规律、符合生活实际和真正得到广大读者喜爱拥趸、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事实上,我们经常能够见到有一些粗制滥造的历史“烂剧”、胡编乱造的战争“神剧”和脱离生活的文学作品。甚至有一些热播的当代题材的“流量剧”,故事情节随心所欲编造、道具和人物言行举止任意脱离时代,让有些细心的观众很无奈地评价说:“才过去三四十年时间,这些作品已经无法还原和表现真实生活了,可想而知那些时代更长久一些题材的作品,又如何能反映真实社会生活呢。”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一些作者没有严谨的创作态度,不愿意下功夫对创作题材的时代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急功近利,闭门造车,猜测臆想,或者管窥蠡测、不求甚解,结果只能是创作出一些令人哂笑的粗劣之作。
不可否认,文艺作品的一个主要特质就是虚构。但是,只有基于符合时代背景、符合真实生活的“虚构”,才能真正艺术性地表现生活,生活化地体现艺术,达到艺术高于生活、引领生活的艺术创作目的。即使以抽象表演为主的一些戏曲创作,也都是通过对时代和生活的调查研究、细致观察,才能达到淬炼精华、提炼精品的创作和表演效果,成为真正的经典艺术作品。
著名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长期在艰苦的农村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农村中,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生活习惯。这种对创作的调查研究,是一种真正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柳青能够创作出堪称“史诗级”的文学巨著。事实证明,只有摈弃浮躁、浅薄的功利焦虑,确立脚踏实地、探索求真的调查研究良好作风和态度,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