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2日
浅谈吕学敏的长篇小说《须根系》
○ 冯北仲
  学敏先生大作《须根系》问世后,第一时间寄我,我也第一时间拜读了。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文本,我读后,是较为吃惊的,也很欣喜陕西文坛有这样一位优秀的长篇小说家。
  文人为文,讲求气与意。文之魂在于气,文之魄在于意。就此文本,总体上而言,是相当成功的。文字气息饱满,文气畅达舒缓,节奏明晰,语义丰赡。读后,让人惊喜,引人深思。学敏先生驾驭长篇小说之功力,让人佩服。
  就文本人物而言,集中写了九市的文坛人物,主席、副主席、秘书长、评协副主席、各类作家诗人评论家,以及他们牵扯出的其他人物,可谓面面俱到。草根文青丰大路和黑胖子对文学的热望和疯狂,西门大官人井春田的满城风流,没有什么作品却能一手遮天的作协主席宫仁云,呼风唤雨的毋岭春,沽名钓誉的冯成功,功成名就退隐田园的诸葛河,爱才惜才爱情坚贞的小米,离数次婚对男人失望至极的许云珍,孜孜不倦攻于长篇的姚孔中,个性鲜明的越青,忠厚又不安分的安安,爱妻如命的秦明月,清雅的苏琦,可爱的迟红,等等,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各有面目,各有情怀,各有人生,各有归宿。以九市文坛来说,他们是同一色人物,在同一个阶层,身份相似,地位相当,可在学敏先生笔下,他们却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个性,不同的烦恼和人生,有哭,有笑,有喜,有怒。这一群文人,有真文人,有假文人,是异类的,也是坚守的,情感和婚姻,妻子和情人,朋友和恋人,职业和爱好,几乎全是二元的矛盾对立,却组合成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奇异大观。现实和理想的分裂,生存和生活的对峙,心理冲突层层叠叠,展示了当代社会经济大潮下一群文人的挣扎心灵和现实无奈。
  一般情况下,作家写人物,对于“同类人”的刻画,难就难在相似性和身份性的辨识,不是作家的口号辨识,是给予读者“意识”里的辨识,形成一系列难忘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作家写人,是隐形的定位,不能刻意,不能自己作主,而要顺着文气流动,自然而然,让人物自己跃然纸上,尽显春秋。学敏先生刻画人物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就文本结构来讲,以草根丰大路和名人水亭万两人为线索,各自发展,又相互交织,层层铺排,引出各色人等。结构清晰,紧跟情绪节奏,浑然一体。我最欣赏的一部分,是对秦明月老家的那段叙述,以及后面的建祠堂。这一部分,从整体结构而言,是旁逸斜出,是古老传统的召唤,也是一份情怀的追忆,很文化,很温馨,很雅气。与整体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呼应,是神来之笔。大部分作家写长篇,结构处理上,不是流于形式简陋,就是结构上不协调,很难做到前后一致,首尾平衡。学敏先生长篇小说已写了多部,有经验积累,有心得体会,这部小说已足见功力。
  再看文本语言,学敏先生的语言很有特色,简洁不失风雅,形象不失深意,体现了学敏先生的博学,也体现出他努力形成自身语言特色的探索。文本叙述很平顺,很自然。叙述过程中,学敏先生以作者身份适当插话发言,进行小段议论,以做偶尔停顿,这种自述的干预,是一种行文风格,很好。
  文本的语言,个性鲜明,节奏有快有慢,该雅时雅,该俗时俗,雅俗共赏。尤其是写人,用词精准,生动形象,人物活脱扑面。例如,写秦明月的妻子,“身材短小,像个棒槌。”写许云珍,说“她转了一个大圈,回归到现在的许云珍,只是成为一个成熟得有点像稀饭的女人了”。
  总而言之,这部长篇小说,是优秀的。学敏先生身在文坛,写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才华的展示,更是一种水平的挑战,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人写自己,是有压力的,更是考验勇气。这部小说是日常生活的书写,重在形象的展现,是承接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向经典文本《废都》致敬的作品。文人群体是复杂的,多数是庸俗的现实人,虽不乏几位新生文学青年的热情,不乏一两位老作家的勤奋探索,一切,终究陷入滚滚红尘的现实生活中去了,文坛各色人物皆一一散去,死的死,走的走,改行的改行,回家的回家。
  于人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务,是生活的主根,文学在当下,只是须根式的存在。但是,学敏先生没有失望,他给予了文坛希望和清净,便是苏琦和迟红,温暖的气息,淡泊的情怀,高雅的追求,依然回荡在世俗的红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