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就有桥,对威尼斯这样一个河流密布、水道纵横的城市,尤其是这样。据统计,在威尼斯这个小岛,就有着400多座桥,因而也被世人称为“桥城”。这些桥的造型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和江南水乡的石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气质风韵却又迥乎不同。这些桥有的如游龙气度宏阔,有的如彩虹奇妙无比,有的小巧得精雕细刻,有的简约得独具匠心,有的粗犷得鬼斧神工,有的富丽得巧夺天工。这些桥各有各的风情,各有各的味道,构成了威尼斯桥的交响诗。
然而,无论威尼斯有多少座桥,就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巨大、建筑之瑰丽,最著名的还是当属里亚托桥。里亚托桥坐落于威尼斯市中心,连接着威尼斯火车站和罗马广场,是这个城市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现今的大运河上已经有了四座大桥,然而直到19世纪,大运河上就一直只有一座桥,那就是里亚托桥。虽然后来加建了三座大桥,但却没有一座桥能够像里亚托桥那样,一直是威尼斯的象征。
我是乘着贡多拉去里亚托桥的。那是一个上午,天空澄澈,阳光奇好,悠悠荡荡摇曳着的贡多拉,像漂在水面的一支羽毛,顺着大运河,曼妙地漂浮而去。船行不久,就看见横跨在运河上那座敦厚的白桥,以一种坚不可摧的牢固,巍然于运河两岸,那就是里亚托桥。它像鲸鱼脊背一样隆起的桥拱,托起上面两排厅阁建筑,这些建筑叠石为屋,随着桥梁跨越南北两岸,千钧重负压于拱桥之上,丝毫不在意拱桥的承受之重。贡多拉停靠在码头,下船拾阶而上,就登上了里亚托桥。
这座建于1180年的桥,是为运河两岸高速发展的贸易活动而建。最初是一座木桥,日久天长,木桥难以承载岁月的风吹雨淋,便又改建为较为结实的吊桥。吊桥在为威尼斯人鞠躬尽瘁了百余年之后,一场喜庆的观瞻把它送上了不归路。1444年的一天,意大利费拉拉的贵族莱昂内洛·德·埃斯特公爵的婚礼在大运河举行,那是一场展示威严、高贵、财富、奢靡的嘉年华,是威尼斯显达尊贵身份地位的大集会。一排排大型游船张灯结彩,鼓乐齐鸣,沿着运河缓缓而行,环游威尼斯全城。市民们比肩继踵挤在吊桥上,渴望一睹这难得一遇的世纪风采。然而百年吊桥却无法承受这狂乱的兴致,不胜重负而倾塌在水中,在运河两岸留下喧嚣的呼喊和长久的寂寥。
这座桥的坍塌,给繁忙的运河两岸的贸易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经过数十年的酝酿论证,数度推敲建桥方案,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毫无结果。终于在十六世纪中叶,威尼斯政府组织了一场以里亚托桥为主题的建筑竞赛,让欧洲建筑师们的聪明睿达归集于此,各尽所能。消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众多的建筑大师、艺术家,著名建筑大师桑索维诺、帕拉第奥和米开朗基罗也在其中,足见这次设计竞赛影响之大、参与者分量之重。大多数参赛者都主张建造多拱桥,桑索维诺、帕拉第奥与米开朗基罗也是如此。一位叫安东尼奥·达·蓬特的参赛者与众不同,他提出建一座离水面较高的单拱桥,桥头用12000根橡木桩支撑为基础,桥面中间建筑商业厅阁,风格上采用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他的设计被采用了。1580年至1592年,历时12年,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的里亚托桥诞生了。桥被建起来以后,当时很多威尼斯人不喜欢它,对它诟病尤多,对它的沉重,嘲笑是一个“不可靠的大白象”,对它拱桥上的商店,认为是破坏桥的功能和线条的累赘。尽管经过四个多世纪的考验,人们已把里亚托桥当成了威尼斯的一种象征,但还依然有一些执拗者耿耿于怀,据说时至今日,还有人谴责它的笨重和毫无价值。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走上桥面后,才发现这不仅仅是座桥,更像是一条商业街。宽阔的桥面,排列着两排石砌商铺,这就在桥面形成了三条通道,两边的通道略窄一些,临着大运河,游人能够尽情观览运河两岸的风光,中间的通道要宽许多,便于游客在商铺购买首饰和纪念品。在拱桥的最中心位置,是一个高于其他建筑的拱廊,贯通了桥的东西两侧,让人有一种登顶的感觉和融汇八面来风的豁亮。
站在里亚托桥的中央,顺着运河望去,来来往往的船只,鳞次栉比的古老建筑,富丽堂皇的教堂,金碧辉煌的宫殿,摊贩云集的街巷,简单古朴的住宅,人头攒动的市场,每一个角角落落都曾写着商业繁荣,运河沿岸更是创造财富的福地洞天。我想从这稠密的人群中寻找古威尼斯的达官显贵,我想在这摊贩如林的市场中寻找威尼斯的富甲天下。当然,这一切已不再可能,都是过往曾经了。但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威尼斯商人》中那句经典的台词:“里亚托桥可有什么动静?”却久久地在我的脑海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