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31日
碗的遐想
○ 冯建兴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一句话:一个男人啥时候能端起饭碗就算长大了。照此说法,我应该在19岁那一年端上了自己的饭碗,因为那一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每月已有30余元的生活费补贴,足够吃饱肚子,在吃饭问题上不再靠父母养活自己了。那个年代考上大学,意味着未来的职业已有保障,用现在时尚的话叫端上了“铁饭碗”。
  离家寄宿读书后使用的第一只碗是搪瓷碗,那是我在读高中时从家里带到学校的,浅绿色,质地是铁皮,外面镀一层浅绿色漆。读高中时是食堂制,饭菜打在一起吃,一只碗就够用了。读大学时伙食标准要好于高中,一只碗不够用,一只盛饭,还要一只盛汤或菜,因此又买了一只白色的搪瓷碗,这样一直使用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起初是单身狗,平日里在机关灶用餐,仍然用两只碗。工作两年结婚成家,一般在家里吃中午饭和晚饭,但早餐仍在机关灶,两只碗一直在使用。后来又增加了一只墨绿色的碗,之所以把碗的颜色变换,是因为偶尔家里不开灶,要给妻子买上一份饭,所以手里变换使用三只颜色不同的碗。
  到2015年8月,三只碗中服务我最长时间的一只已有34年碗龄,最短的那只27年。随着单位搬迁,三只老碗再也派不上用场,硬生生地和我分离了。情因景而生,望着在岁月中磕碰得斑斑驳驳的三只老碗,心里徒然生起一种无名酸楚。当我从机关食堂碗柜中取出三只老碗,把碗柜钥匙交还给机关灶务管理员的一瞬间,意味着我离开了工作30年的市府大院,同时告别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三只老碗,因为单位搬到新地址后机关灶实行的是自助餐,有统一配置的不锈钢餐具,三只老碗随着机关用餐方式的改革而“光荣下岗”。
  碗,是用来装盛食物的一种日常生活器皿。饭菜质量的好坏与碗没有关系。一只碗,无论是用料上乘、精雕细琢、精美绝伦,还是土陶铁皮、粗制滥造,碗的主人不管用来享用佳肴美食,还是粗茶淡饭,其功用是一样的。想想跟随了自己半生的三只碗,盛过大鱼大肉,但更多盛的是粟米素菜,它们跟随我走过最艰苦的读书年月,又伴我将近30年的工作生涯,我始终没有嫌弃它们款式落伍、质地粗糙,相反,愈是时间久远,我愈加离不开它们,因为它们和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从一只碗可透出人生的智慧和哲理。碗用来盛饭,不能太满,恰到好处,满则溢。做人何尝不是如此。说话不能太满,太满则难以圆通;做事不能太绝,太绝则难以实现;用情不能太深,太深则难以自拔。所以,古人警示世人:做人忌满。
  一日三餐,谁也离不开碗。人一生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碗,谁也不能统计出自己一生究竟用了多少只碗。但有一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每餐无非用一只碗、两只碗或是更多的碗。不管使用几只碗,其三餐的食量基本是个定数。
  人生也是同样道理。不管其寿命多长,其实终其一生能消耗掉物质金钱的总和,包括食物在内的数量都是一个恒定数字。70岁也好,80岁也罢,倘或再活到90岁,极少数超百岁的高寿老人,一般规律,随着年龄增大,每天所能摄取的食物量慢慢地都在减少。
  人世间那些对钱财贪得无厌的人,为金钱累坏了身体者有之;有伤了亲人间的和气,断了亲情的;有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本人失去自由,身陷囹圄,有家难归的;更有甚者为了钱财丢了身家性命,万劫不复的。细细算账真是不值得,划不来。但芸芸众生中有几个人能明白个中道理,放下执着醒悟,独善其身呢?其实,这些人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放纵欲望,忘记了天道忌满、人道忌全的人生智慧。
  人的快乐时光,往往都伴随着艰难困苦的岁月,一旦等到锦衣玉食时,各种烦恼、不快、痛苦往往结伴而来。
  道教全真道掌教丘处机的《莫愁诗》里有这样的诗句:“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人生,三只碗已多余。一只碗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