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把寺庙当做风景似乎是大部分国人骨子里的思维,因此去寺庙的不全是善男信女。
香积寺就在我身边,我却一直忽略着,就像自己怀里揣着一个宝贝,我们时常喜欢去寻别人掖着的宝贝,而别人却窥视着你的宝贝一样。顺着子午大道,如果走着路去,约莫三十分钟即可到,如果驱车,只要十分钟。
一首《过香积寺》让天下人向往,也使这座净土宗祖庭添上了神秘色彩,被王维诗意打动想来香积寺的人,从唐至今一直络绎不绝。
斜阳下阵阵钟声,在暮色里更加悠远,那座残了顶角的古塔也显得更加庄重。
只是看景不如听景,来到这里,已然看不到“古木无人径”,也没有什么“泉声咽危石”的景象。不过还是知道了这座寺,数里可入云峰。子午大道直通秦岭的子午峪,而子午峪是翻越这座南北分水岭的古道之一。香积寺面对着的这一段秦岭被叫做终南山,早在《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南山的描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王维大概是要去南山里玩,路过香积寺吧,还没有到,还有数里,心却已飞到了南山里,所以他在另一首《终南山》诗里,才尽情地表达了对终南山的热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是一位和佛有缘的居士,也是一位一生和终南山结缘的诗人和画家,做过宰相,后来皈依佛陀,人称王摩羯,常年住在蓝田辋川。
不光是王维寄情香积寺,宋时有个叫释昙莹的僧人宿于香积寺写道:拂榻香凝夜,清眠拥衲衣。五更闻唤起,一路听催归。山雨寒仍重,溪云泾不飞。幽花短临水,蜂蝶冷相依。明嘉靖年间进士王鹤游览香积古刹也赋诗道:古塔依萧寺,长川抱潏河。林森青霭合,地僻白云多。春意催花鸟,幽情寄薜萝。探奇得胜境,税驾自岩阿。郊夕牛羊下,村归渔牧歌。佛光天上转,僧影目中过。问法驯山鬼,裁诗敌睡魔。三千空世界,到处是行窝。万历年间贡士赵崡更是个爱旅游的人,他游遍长安城南,著有《游城南》记曰:“……寺塔中裂,院宇荒凉。寺前壁上有毕彦雄撰《净业禅师塔铭》,书虬健,有登善(禇遂良)法。寺北汾阳破安贼战处。”可以看出,香积寺此时还有一定规模,周边已有了村落,也知道在寺北有郭子仪和安史之乱兵变发生战役之处。
位于神禾原最西端的这座千年古刹,也是古上林苑的御宿川所在地,后来也成为历代建都长安的皇家的园林所在。这里还是达官贵人构筑自己别业的地方,更是诗人们产生诗篇的瑰园。 它 东临樊川,潏尧滈 二水交融,神禾苍苍,终南莽莽,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难怪会得到高僧大德的垂青。
我一直对香积寺的香积二字不解,看了很多遍解释,从几种说法中回味到底哪一种更可信些。
第一种说法是,当年建寺于隋代的香积堰的东北。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神禾原下滈水和潏水交汇处,修建香积堰,逼水上原,引入长安城,故名香积寺。另一种说法,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以此尊为香积寺名。后来善导大师倡导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后人及弟子把善导比作香积佛。第一种说法是先有堰还是先有佛,众说纷纭,不可考。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后秦时,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成为大乘佛教的开山定论,经中赞叹般若性空的思想,肯定了修行不离世间法的行为。香积寺得名来源正是得于此经。
自古名刹傍名水依名山,香积寺也如此。
北宋张礼《游城南记》中就有:复相率济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原下有樊川、御宿之水交流,谓之交水,西合于澧,北入于渭。向南数里就是巍峨的终南山,又有潏、滈二流相会于此,这样一块充满奇异的绝佳之地,无怪乎善导大师会选择这里为他的栖身之地。
潏河古称泬水,今亦称决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源流为大峪河。唐代以前,潏河是樊川沿今皂河流向,经申店、韦曲、下塔坡、西安郊区的杜城、丈八沟、鱼化寨,北绕汉长安城西入渭河;后潏河改道入洨河汇入沣河。
滈河,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鄠邑区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
二水交汇处,香积寺吸纳了二水的灵气,雄踞于此。
北连京畿之地,南通蜀汉,为出入子午谷的必经之地,幽而不僻,静而不寂,难怪此刹一直香火鼎盛。
香积寺的后院中有善导大师灵骨塔。
善导是净土宗的二祖。
净土宗立祖之说最早起源于宋代的宋晓的著作《乐邦文类》一书,首推慧远为始祖,又以善导、法照、少康、省常为继承者,到了后来志磬作《佛祖统纪》中改其谱系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七祖,明清以后又经多方更改,成为净土十三祖之说。即是加上莲池、智旭、截流、省庵、彻悟、印光诸大师为十三祖。
慧远在庐山讲《涅槃经》,在东林寺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净土宗道场——白莲社,设坛立愿,求生弥陀净土。慧远说,自性即是弥陀,自心即是净土,念佛求生净土,是最上法门。
而真正将净土宗发扬光大的是隋时的善导大师。
善导,人称光明大师,俗姓朱,山东临淄人,他认为世风日浊,倡导乘佛愿力,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广招信徒。初学《三论宗》,跟随高僧明胜出家为僧,33岁来到了长安,住在辋川悟真寺,成为他往生净土、坚定念佛的重要道场。此后又入长安实际寺,从自我学习净土到了弘扬净土学说的转变。
从王维的安禅制毒龙,再从王鹤的到处是行窝,还有赵涵的我来宿寺中,自古摩诘修行之士都对香积寺情有独钟,正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超越三界、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终极理想的净土宗佛理的认同,从而向往那个众香之国。
远离了香积寺,只有残了塔顶角的善导塔在斜阳下峨峨而立,王维的诗句从不曾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