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读《商山四皓》,面前像徐徐打开了一幅卷轴,从太湖擒凶四位少年开始结识,到兰陵求学拜在荀子门下,再到学成接踵入秦,开始惊心动魄的政治生涯,最后商山雪霏,大地一片苍茫,四人功成身退,令人读之欲罢不能。
首先,《商山四皓》是一部富有古典情致的历史小说。故事情节取材于秦末汉初,着力塑造的是被中国历代文人视为道德楷模的“四公”,书稿采用章回体形式,再辅以水墨画插图,古香古色,意味深远,富有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要碰触的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对象”,几千年来广泛存在于诗词、绘画赞誉中的“商山四皓”,细究起来,原始的可信的历史资料并不多,在《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中,除在记叙张良事迹时有比较集中的提及外,其他细节十分稀少。如何向读者呈现一部可信可感的严肃历史小说,这是作者要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真实性是历史小说和读者之间一个不成文的契约,作者王家民先生细心搜集资料,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将四位主人公的学识渊源、政治智慧放在时代背景下考量,在史实框架中遵循性格逻辑、文化逻辑的真实,少年时兰陵读书,荀子“平政爱民”的理念深入骨髓,四人价值观念一致,是故学成之后无论政治选择,还是待人接物,皆作为一个群体共进退,其传奇经历构成书稿的主干。
中国古典画讲究“神似”,深谙此道的王家民先生以简练的语言和短促的句式,运用白描手法,成功塑造了性格迥异的四位主人公:忠孝的唐秉,百毒不侵的周术,勇武刚烈的吴实,嗜书尚文的崔广,为“四皓”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总是整体出现的“道德符号”、神一般存在的四位贤者,赋予了一个个丰富的心灵世界。
二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词歌赋中多有歌咏,绘画作品中“渔樵”主题也不鲜见。但隐士之隐,大不相同,是以隐谋官,走终南捷径,还是无为而治,抑或是仕隐顺其自然?四位主人公的选择显然是后者,“修道洁己,非义不动”,商山四公的隐,出发点是对时局的洞察和对名利的态度,饱含着四人的政治智慧和洁身自好、乐善好施等中华传统美德。
“知亡”“知存”“知进”“知退”,四位主人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隐居表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作者王家民先生来说,商州是他的故乡,更是他的精神家园,故乡的山水塑造了他的精神气质底色,流传在乡间处处的四位先生的高标风范早已深入骨髓。在成年后的艺术创作中,他不断回望,用画笔一遍遍再现故乡,画商山四皓,画商鞅传说和商於古道上的风云变化,退休赋闲,又用文字为商山四皓树碑立传,挖掘文化底蕴,造福一方。站在几千年时光隧道两端的两代知识分子,选择了同样的文化归旨,令人敬佩。
三
阅读《商山四皓》,带给读者的是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下,隐含的是主人公的不断内省和人格完善。小说以不到五十万字的篇幅,叙写了秦末汉初政局的巨变,涉及人物逾百,场面描写大开大合,精彩传神,表现出作者对文字极强的控制力。
受传统文学史传的影响,作品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注重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注重讲故事,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追求情节曲折的同时讲述完整的故事,力求传神写意。
除了主要人物的灵动鲜活,作品塑造的一批有血有肉的次要人物成为作品的又一个亮点。尤其是描写四人隐居生活时,山老人、叶老寿星、良娃、山花等一众性格各异的乡野百姓形象的塑造,为四位主人公的山间隐居生活赋予了群众基础,在与黎民百姓的相处中,进一步张扬了四公的家国情怀。
小说的语言讲究情绪色彩的搭配,追求简约美,小说中既有先秦散文的激辩,也有民间山歌、俚语的引用,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在叙事中又穿插了大量的诗词韵语,为作品增添了艺术美。从长安到商州,从宫廷到山间,从朝廷论争到乡间开蒙,场面铺叙富有美感。如荆轲刺秦事件的描写,短短几个自然段,场面渲染得恰到好处,作者惜字如金,读者读时屏住呼吸,为小说人物的悲壮扼腕。小说后半部吸收了神话故事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反映了山野百姓朴素的善恶观和伦理观。
四
陕西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开发历史资源,挖掘其价值,使优秀历史禀赋重新焕发生机,《商山四皓》做出的是有益的尝试。
被后世不断赋予道德意蕴并神话的“商山四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商山留给后人独特的文化遗产。党的二十大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等的热播,使长安成为大的“IP”热点,展现出历史文化在当代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号召力。《商山四皓》作者王家民先生在“访谈录”中如是说:“目下,我所期待的已不再是这本小说的本身,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同呼四皓,复照商山。让优秀传统文化不被遗忘,让我们的故乡受到更多关注,让家门口的人气更旺。”守正扬善,传承文化,是作者写作的初衷,彰显的是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担当和责任,《商山四皓》这本小说,则会成为陕西历史小说创作的又一实绩,被读者所传阅。
(作者系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七编辑部主任、编审、《商山四皓》责任编辑)